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实验室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专题列表 > 实验室 > 教学实践

利用科学课,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来源:原创  发布人:吴卫华  发布时间:2009-10-09  浏览次数:

利用科学课,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吴卫华

内容提要:环境是一个完整的、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任何一方面遭到破坏,都会导致生态失衡。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发、利用,恶劣的后果日渐显现。近几年来,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突出问题之一。现在的青少年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忧患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紧急任务,也是当今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分析如何在科学课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激起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并介绍作者进行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科学课  环境 忧患意识

科学课应该教会学生什么?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总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 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①其中“亲近自然、 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这一目标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设置?如何实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分目标中又明确提出:“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②思考的结果是: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必须真正重视,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科学课,承载着这样一个重任——在教学中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只有学生真正具备了环境忧患意识,才能真正产生环保意识,才能真正作出保护环境的行为,才能使地球的将来更加灿烂。

一、培养学生环境忧患意识的意义

所谓环境,即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面对的一切。人类的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生物环境、地质、土壤环境和其他自然环境,后者则包括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其他社会环境。环境是一个完整的、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任何一方面遭到破坏,都会导致生态失衡。因此,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呵护自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建立人与生态环境共存的协调关系。 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干扰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力量空前强大。与此同时,人类也付出巨大代价,环境问题出现的频率增加、强度加大、范围更广。总体而论,无论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当代世界环境质量正在进一步恶化。人们为自己历经数代苦苦构筑的现代文明沾沾自喜的同时,却正在亲手把自己葬送在这种文明里面。在冷酷的掠夺中毁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茂密的森林被无情地砍去,绿色的园地成为一个千疮百孔的废墟,留下干枯的枝干和无边的沙漠。当前人类面临着许多全球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增多、臭氧层出现空洞等。这些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那么,人们有没有意识到环境正在遭受严重破坏,保护环境已迫在眉睫呢?《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中列出了两组尴尬的数据: 一方面,86%的公众认为环境污染对现代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57.05分,环保行为得分为55.17分,没过及格线。在这样的现状下,提高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已是当务之急,只有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增强了,才能领悟人和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到环保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环境与人健康的关系,才能在不久的将来、当现在的孩子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时,正视并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对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利用科学课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我们的科学课,要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了解到当前人类面临着许多全球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增多、臭氧层出现空洞等。这些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进而,帮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结合教材,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进行培养。幻想学生在成人后的无师自通,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了解到环境教育对地球将来命运的影响而漠然处之,这也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不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主动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同样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在当前形势下,每一位科学教师都应利用好科学课堂,努力尝试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培养和增强环境忧患意识、树立环保理念、作出环保行为。 (1)在课堂教学中催生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好教学资源,催生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催化爱护环境的理念。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的“纸”这一课,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纸的主要原料是木材,为了保护森林资源,我们要注意节约用纸。同时用一个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一张最普通的贺卡要消耗10克优质纸张,每10万张为1吨,合4.8-5.2立方米木材,相当于5棵20年生的树。如果生产1000万张贺卡,将要砍掉多少棵这样的树?”思考的过程让学生吃惊。接着介绍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但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 造成水土流失,河床升高。与此同时,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又如五年级下册“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和六年级下册的“能源”两课都介绍到能源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明确: 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的,很多不可再生资源正日益枯竭,我们要积极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保护。组织学生讨论可行的方法,如节约使用、回收利用等。以此激发学生的能源忧患意识。

 

(2)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科学课与环境教育的整合

科学课与环境教育的整合是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能力和应用能力,特别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科学中见环境、在保护环境中用科学。课堂中要通过长期的渗透,从而达到整合的目的。 例如:教学“我们的食物安全吗”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以牛奶的生产为例来研究食品的加工过程,再让学生设计一种新食品。这时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创造力,其中大多数学生设计的食品名称是:“绿色食品”。为什么学生都喜欢设计绿色食品?因为在前一课的调查食品标签中发现市场上食品中都加入了添加剂,包括:着色剂、防腐剂、保鲜剂、发泡剂等。这些添加剂绝大多数是化学品,食用过多会影响人体健康。食品除了添加剂超过允许含量外,本身也会产生污染,如:苍蝇蚊子叮咬、发霉变质、喷洒农药、食品腐烂。有一些食品已经污染了,我们还无法了解,如:污水里养的鱼、用污水浇灌生长的粮食、粮食在公路上晒打、刚打过农药就上市的蔬菜。本课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很多,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知道绿色食品的重要性,使学生注重食品安全,注重环境保护。这样把科学课与环境教育紧密结合,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通过科学课与环境教育的知识与理念的整合,可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义务感。 (3)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当代人的发展不以牺牲后代人发展能力为代价的发展”,就是说,当代人在寻求自身发展的时候,要留给后代人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这里的“机会”和“空间”主要指环境和自然资源。所以,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人们在反思过去发展道路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发展思路。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了解不多、认识不深,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这一理念。 例如, “生命离不开水”这一课,在学生了解到水对生物生存的重要作用后,可以适时介绍水资源被严重污染的现实,也可发动学生调查我们周围水资源被破坏的实例,组织学生开展以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手抄报比赛等。然后在进行后续教学“地球上的水”这一课的时候,让学生了解地球淡水资源匮乏的现状,了解农业、工业、生活等方面对水资源造成污染的,从而对水资源匮乏、水资源被污染的现状产生忧患意识,进而体验到为了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必须保护好水资源。 又如“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一课的学习,学生明确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需要空气。清洁的空气有利于我们的健康。污染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空气污染严重时,会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生长。教师可以介绍“伦敦毒雾”的产生、汽车尾气的危害、焚烧垃圾的危害、森林对保护空气质量的作用等事实,使学生正视空气被污染的现实,激发学生保护空气质量、造福后代的动力。 总之,在科学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积极发掘教材,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环境忧患意识。 2、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不断培养他们的环境忧患意识。

    (1)组织科普宣传活动。

科普宣传活动可以多种多样。例如,结合世界水日、环境日、土地日、戒烟日、植树节等纪念日,可以搞专题讲座、举办墙报专栏、观看环保专题录像、举办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来普及环保知识,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向人们进行环保宣传,从而为环保活动大造声势,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环保的社会风气。

(2)鼓励学生进行环境调查。

通过各种环境调查,可以使学生对周围的环境问题有更深的认识和体验,鼓励学生对身边的、与生活相关的情况进行力所能及的调查。如前文所述,组织学生对本地水资源的污染情况进行调查、空气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如调查校门口花溪公园的水质、做家庭室内外空气对比实验等。调查方案可以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实施,调查后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这类的调查活动,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不仅了解了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增强了环境忧患意识,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只具有环保忧患意识是不行的,还要把这种意识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并使之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是促使学生环保意识向环保行为转化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如组织学生对学校周围的垃圾进行清理、分类,同时对学生进行垃圾分类意义的教育,这样既能使学生培养起来的环保忧患意识转化为行动,又让学生认识到垃圾分类可以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从而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不再乱扔垃圾,并注意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由此,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的相互转化得到实现。

三、结束语

“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环境忧患意识,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卓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对于学生个人将来一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保护我们的生存空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国家课程标准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5页

②《国家课程标准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6页

参考文献:

1、郝京华 路培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科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4版

2、《国家课程标准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保护人类生命之源——水》、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4、《环境教育教师指南》、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教中心编、气象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