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市级课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网站 > 市级课题 > 基于读写结合的小学习作课程开发的研究 > 理论学习

浅谈读写结合的有效方法

来源:原创  发布人:唐美迎  发布时间:2017-10-24  浏览次数:

内容摘要: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应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水乳交融。通过对课例的研究,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采取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学生在读中学写,让他们情思飞扬。

关键词读写结合  课例  有效  方法

  

正文   学习书面表达,也就是“写”,是阅读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写”是学生用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在此过程中尝试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和知识。

   海德格尔说:“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小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对语言的感受和积累,而不是理性分析。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语文课本中选编的文章,大都是精选名家的经典之作,其语言、格式、表达方法等都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典范,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载体。如果我们善于捕捉住课文语言空间中的有效练笔点,在课堂上对与课文有关但文中没有写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解释和说明,进行小练笔,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周密、清楚、完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的目标。而且这样巧妙地设计写的训练,读写结合,还能促进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我的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读写结合的课例研究”已经开展将近一年的时间了。我为这一课题做出了大量细致、有序的工作。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通过文献学习收集课例、诊断课例反复试验对比具体的读写结合手段的应用效果,经过自己的摸索积累理出了一些较为有效的课堂读写结合方法。                                    

一、以思想情感为抓手进行再创造

(一)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寻找写话的动情点

   当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产生交集时,常常能触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及表达欲望。这就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创造了机会。

      二年级上册《称赞》一文的课例研究可以以“我会赞美”为主题,指导学生赞一赞身边的人,感受一下自己受到别人称赞时的心情,然后再写几张“称赞卡”和“心情卡”。如“谢谢你!冯一诺!感谢你在我有困难的时候帮助我,你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同学。——才佳宁”“今天我十分开心,因为我受到了同学的称赞。我觉得自己长大了。——郭佳奇”通过写卡片的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中称赞的美妙作用的体会,更能促进学生情感的交流,增强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的《鲁滨孙漂流记》课例研究中,主人公从遇险上岛到回到故土,想尽办法,积极改善生存环境,全是靠了自己生存的勇气和经历。这对于处于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孩子们,生活中你是怎样锻炼自己的独立性的,想一想写下来,让我们一起交流。

(二)记录自己感想,与作者产生共鸣

   每篇文章都或隐或明地彰显着作者的情感,用心品味就能触摸到作者的心声和意图。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生动的语言、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同作者同呼吸,共感受,动了情,入了心,此时的练笔就成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与理解后的真情流露。思维和情感在写作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在课例研究二年级上册《浅水洼里的小鱼》,讲读第一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找出有关小鱼命运的语句:“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滩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后问:“通过刚才的朗读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哪些词语牵动了你的心?”当学生总结出“吸干、蒸干、干死”三个词时,老师再引导:“这一连三个‘干’字,多么令人焦急、痛心!假如你现在就是浅水洼里的小鱼,火辣辣的太阳正照射着你,水温越来越高,洼里的水越来越少,小鱼们,你会感觉怎样?”伴随着老师的描述、提问,一直播放着轻柔悲伤的音乐《神秘园》,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很自然地就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与被困的小鱼们同悲同忧,学生们纷纷回答着:感觉很痛苦、难受、不自由、很渴……再让学生把这种感受读进课文中去,学生的体验感悟不断加深。接着老师深情地描述:“是的,小鱼们,水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你的身体可能有一半露在水上面,太阳直接照到你的身体,你还会感觉呼吸困难、像被针刺一样,很痛、很痛,谁再来读课文?”在如泣如诉的旋律中,学生深情地读着,创设了浓烈的“情感场”,引领他们全身心地进入了文本情境中,从而唤起了学生对小鱼们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老师进一步引导:“小鱼们在沙滩上艰难地呼吸着,叹息着,假如现在你们就是小鱼们,此刻你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大声喊出来吧!”并播放小鱼们在烈日炎炎下奄奄一息的课件。此时,学生们的心弦完全被拨动了,甚至有的热泪盈眶,纷纷替小鱼们呐喊着:我渴望回大海!我多想活下去呀!救救我吧!我想回家!我想妈妈!……他们完全化作了沙滩上的小鱼,老师再深情地引导着:“是呀,我们现在的心里跟小鱼一样的难受,请男生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吧。”男生如凄如诉地读完后,有的学生已满眶泪水,老师也含着泪水继续引导:“多难受呀!多么痛苦,多么无助的小鱼!让我们女生也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吧。”

   从情感的角度入手,通过读,唤起学生相似的经历,心灵的创造、精神的熏陶。正如《文心雕龙》中所说的:“情动而辞发”。当女生们读完后,老师激情地评论着:“是的,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小鱼的伤心、难过,挣扎,反抗。那么它们最终的命运怎样呢?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吧。在学生的声声朗读中,在老师的句句引导下,再加上音乐、课件所创设的情境,学生很快融入到作品所描绘的世界中。任奔腾的思绪汩汩流淌,情感在激荡中得到进一步升华,读与写也水乳交融般地真正融合在一起。

   研究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课例中,研读课文,利用课件激发情感,以情促读的设计行云流水,自然和谐。这篇文章学完,学生对五壮士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品读课文,五位壮士的英雄形象已经矗立在了孩子心中,学生自然会在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教育。这里的写话练习才真正触动学生的灵魂,能够写出真情实感。

   再如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例研究,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是本文的中心句,也是学生理解的重难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本段课文后,再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人们养花与赏花的经历来品味理解“这一种境界”指的是什么。“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们奉献着美,这就是“我为人人”的境界;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们又收获着美,这就是“人人为我”的境界。在学生理解得有点生硬的时候,教师就不要再急着分析作者的感悟,而是引导学生在此处开始练笔:生活中你感受的类似境界是什么?当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自己遇到的美好境界畅所欲言后,再来读文章的这句话,学生的理解才会合作者的感悟相得益彰。

(三)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享受精神上的释放

   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课例研究,没有艰深难懂的词句,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把这篇课文读懂,并且心甘情愿地被感动,感动于“这位父亲”的超乎常人的坚强、坚持、信念与爱。因为正是由于这位父亲异于常人的行为,才使结局那么圆满、皆大欢喜,然而这样的接近于奇迹的结局毕竟太具有偶然性。假如事情没有那么圆满,这位不顾其他父亲以及警察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 38时后,最终找到的只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甚至引起爆炸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学生还会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此时,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思考甚至选择,自己是为事情的结局感动,还是在事情的过程中感动。鉴于如上思考,蒋军晶老师让学生续写文章结局,建立对父亲的初步印象。让学生与文本、与老师、与学生进行对话,初步感受“这位父亲”的了不起,并让学生以续写结局的方式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位父亲了不起在哪儿?”末了,发现学生被感动了,他还建议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学生写的读后感与课文在文章结构、写作技巧上没有相似之处,有的只是情感上的通融。

   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情感的角度入手,以写来促使学生深入领悟文章的情感,升华文章的情感,享受精神上的释放。

  五年级下册《桥》一文的课例研究,当读到“一个老太太,被人搀(chān)扶着,来这里祭(jì)奠(diàn)。 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时很多学生有话要说,但说出来的只有一个词—敬佩。作为一个旁观者,学生很难找出更多的语言来表达对老汉的情感。此处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训练点:此时此刻,你想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如果你是被救的村民……你想怎样赞美老支书?小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回答,一听说要写下来,立刻利索地写起来。有的用两三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有的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更多的学生以被救群众的身份用一大段激情洋溢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将来长大了也要做一个先人后己,恪尽职守的好干部。让学生感动,是上好这篇课文的前提。学生受到感动,在读写结合时才能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分享与他人,得到精神上的释放。

   以情感体验为抓手,在与文本的互动中,重视差异,升华情感。老师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仿写

   仿写,是给学生一个写作的“阶梯”,找出从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之间的支撑点,让他们用力地“攀登”。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可见仿写对提高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表明:儿童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是要借助模仿为“阶梯”。朱作仁教授在论述仿写在读写结合中的重要作用时,是这样说的:仿写是读写结合的最基本形式。通过模仿这一心理活动,使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了。如果离开了模仿,读写之间就无法结合。

   尤其是中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经历着由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此时,学生的“模仿性”也最强。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教学中将典型片段与习作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拐杖,为他们搭建一个台阶。依据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采取有效的仿写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习作的技巧,有利于降低学生习作的畏难情绪,保证学生习作兴趣的高涨,让学生乐于习作。

(一)形式上的仿写—— 习得表达方法进行仿写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有明显的构段方式。比如《荷叶圆圆》、《四个太阳》、《画家乡》等。在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时,先帮助学生找到基本的框架,再引导学生进行内容的迁移。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一课的课例研究中我发现课文的段落结构及句子表达形式很有特点。教学后可让学生进行仿说练习:“我画了个太阳,送给 _______。”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课例研究掌握分总分总的结构是本课的最大特点,可以让学生按照这样结构进行仿写。再比如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文的课例研究,就有这样一个“读写结合点”:文章的结构是移步换景,按游览顺序写,可让学生模仿结构写作。

   这样侧重模仿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这一点对于大部分中年级孩子来说,习作时呈现出来的最大的问题是语段的整体感不强。他们的习作,单拎出其中几句话,觉得不错。因为他们已经有意识在句子中用上一些“好词好句”。但是如果把这些句子放在一起看,就觉得语序凌乱,句群没有中心,没有重点。他们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针对这一点,教师在钻研教材时,会特别留意结构清晰严谨的、很有“模仿”价值的精彩语段。

   四年级上册《长城》的课例研究发现文中这段话“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城墙外沿有……城墙顶上……”就是运用了概括介绍和具体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先概括介绍长城的长及雄伟气势,再具体介绍长城的结构。

   下面两这段话就是学生的“模仿”作品:“桂林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天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观光旅游。桂林的山,高峭耸立……桂林的水清澈见底……”这样的练笔,让文章结构变清晰了,景物也写得具体、细致了,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也相应提高了。

(二)形式上的仿写——模仿文章体裁进行仿写

   体裁是文章的种类,选择贴近儿童心理的体裁,比如童话、寓言、诗歌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文本模拟,达到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统一。诗歌朗朗上口,是学生喜欢的一种体裁。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切实把握好语言训练的点,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发现,这篇课文中的四个重点句,句式整齐,对仗工整,是很好的仿写载体。在第二环节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四个重点句的句式规律。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秋天的美丽图景,让学生在感叹之余,用手中的笔,模仿课文的句式尽情书写一番,让学生用自己的笔构造一幅美丽的秋景图,并欣赏秋天的美。针对一些中下学生即兴访写难度教大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让孩子们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愉悦地学习知识,形成合作交流的好习惯。大部分学生对秋季特点了解了很多,而且已经熟背了这些诗句,因此引导他们学着编写几句小诗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值得注意的是,低年级学生在表达上的通病是语言无序。所以,教师要在写诗前进行分类指导,做好铺垫。由“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这一句,引导学生想想在“秋天的田野里,我们还能看到什么?”此外,“在果园里能看见什么?”“在花园里能看见什么?”“动物们都在干些什么?”从几个方面抓住秋天的特点写句子,然后组合成诗:“高粱露出黑红的脸膛,橘子鼓起橙色的肚皮,菊花散发迷人的清香,大雁扇动南归的翅膀。”

   我的课例研究过程以《秋天的图画》为例形式上的仿写——模仿文章体裁进行仿写

   第一轮教学教学目标:仿写描写秋天景色

   教学诊断:

   问题:在教学最后的读写结合处,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秋天的美丽图景,让学生在感叹之余,用手中的笔,模仿课文的句式尽情书写一番。我想让学生用自己的笔构造一幅美丽的秋景图,并欣赏秋天的美。在教室巡视的时候,我发现中下的学生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有的抓耳挠腮、有的沉思良久、迟迟不能下笔。

   课堂实录片段:

小练笔,仿写

师:勤劳的人们画出的图画还有许多许多,老师就拍下了几张,让大家欣赏一下。

 1说图

   1)课件出示桔树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怎样的桔子?

   2)课件出示桂花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怎样的桂花?

 2练写

出示桔树图、桂树图、菊花图等。

    师:请你也来写一写秋天图画,可以写屏幕上出现的景物,也可以写自己看到的喜欢的景物。

3、小组先交流在动笔写

4教师巡视指导,读优秀作品。

   研究者对第一轮教学的评价: 教学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学生遇到的短暂的困难。仿写之前的铺垫工作需要作以调整。

   第二轮教学教学目标:仿写描写秋天景色

   第二轮教学的变化:

   在仿写环节加入一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让孩子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互帮互助,使自己的写作思路更广。交流中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也会调动其他学生已有的积累,将自己平日收获的好词佳句都拿出来派上用场。

   课堂实录片段:

小练笔,仿写

师:勤劳的人们画出的图画还有许多许多,老师就拍下了几张,让大家欣赏一下。

1说图

  1)课件出示桔树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怎样的桔子?

  2)课件出示桂花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怎样的桂花?

2练写

出示桔树图、桂树图、菊花图等。

师:请你也来写一写秋天图画,可以写屏幕上出现的景物,也可以写自己看到的喜欢的景物。

3、小组先交流之后动笔写

4 教师巡视指导,读优秀作品。

  第二轮教学反思:

  这次学生写起来没有第一次那么难了,好的片段的应运而生。这是因为小组的讨论会给自己带来灵感、开启思路,渐渐消除自己的畏难情绪。我们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来调整教学。

      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被喻为是童话中的“完美之作”,语言优美,内容丰富。课例研究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入到童话优美的意境中,使之感同身受。课始引导学生感受故事的神奇之处,教师顺势而导;课中感受花园的美丽与荒凉,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想象画面,读中感悟,以读见悟,直至熟读成诵;抓住花园“变化”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眼,让学生在静静的默读思考中,在细细的语言品味中,在对比朗读、想象说话中,理解童话的内涵。课末的写话训练,关注体裁,更是把对寓意的心领神会通过丰富的想象流泻于笔下。学生在读、思、想、说、写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有孩子就有春天”这一点。整堂课我们都在一种自然、舒畅的情境中无痕地进行着语言训练。

(三)形式上的仿写——借鉴文中修辞手法进行仿写

      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常常抓住那些词汇量丰富、句式特点明显、修辞运用巧妙的句子让学生仿写,锻炼他们精确表达的能力。句子是课文的基本构件,是课文主题的基本载体,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对那些用词准确、描述生动、形式特殊的句子进行仿写,是引导学生积累词句、锤炼语言能力的最佳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文中佳句,及时加以揣摩、仿造,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的特点,有效建立句子的概念,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小学阶段重点仿写的句子有:用词准确、刻画生动、描绘形象的句子;比喻恰当的句子;排比手法运用恰如其分的句子;关联词使用得当的句子等。如四年纪下册《桂林山水》的课例研究中发现文章里许多排比、比喻句运用的准确、生动、奇妙。我便让学生仿照课文用排比句式描述天空中的云、风,公园的花草等。经过训练,学生基本上懂得了排比句的构句方法。在习作中也可看见学生运用排比句的精美片段。

   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课例研究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句子“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对身边熟悉的景物进行仿写练笔。

(四)形式上的仿写——积累文中丰富的词语进行仿写

   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又是“山水篇”,习作任务之一就是写校园的景物。便可以承接本次习作,结合《七月的天山》这一课的词语丰富的特点,读写结合训练如下:课文里描写雪峰融化的雪水,可以引导学生仿写喷泉;仿原始森林里塔松,仿写校园的老树、仿高过马头的野花,仿写公园的花海。这样的模仿词语训练久之就会形成学生的自觉意识。

   小学生“依样画葫芦”是本能,最善于模仿,而小学生的作文训练也是一个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照着范文写,仿中习得,仿中求异。

(五)内容上的仿写------读后感

   有的课文或感染力强,或富有哲理,能给人以启迪,教师可让学生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写读后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认识、作文能力,都有很多帮助。如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的课例研究中,父亲告诫作者的那番话,哲理性强,蕴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这一哲理后,可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说一说从中受到的教育,并写下来。写读后感能使学生进一步消化所学的知识学与思结合在一起,把书本知识消化理解的更深更透,并可从中领悟到读书的乐趣。这为每一个同学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提供了好机会。

(六)内容上的仿写——续写

   续写也叫续编,指有的文章结尾并没有写出事情的真正结局,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读者可以遵循着原文的思路或故事情节接着写下去。续写前,必须熟读原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的故事情节要与原文一脉相承,体裁、人物性格、语言风格要与原文一致,还要有一定的独创性,续写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六年级上册《穷人》、六年级下册《凡卡》的课例研究,文章结尾含蓄,留有悬念,就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给故事续写一个结尾。《穷人》一文结尾处,当桑娜知道渔夫也非常同情西蒙的遭遇,表示要把两个孩子抱过来时,“桑娜拉开了帐子”后,故事又会怎么发展呢?就可以让学生以《桑娜拉开帐子以后》为题进行想象作文。

   《凡卡》一课的结尾处, 课文在凡卡熟睡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也可以让学生接着写下去。结果不少学生写出了内容符合课文原意,想象合乎情理的佳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应该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避免学生的畏难情绪。例如:三年级下册《检阅》课例研究中有的老师很好心,也重视读写结合。学完了课文之后,老师说:“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和博莱克类似的事情,当你遇到困难时会得到一些人的鼓励和帮助,进而克服了困难。请把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写下来。”

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题目太大,学生无从下笔;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这样的话题不感兴趣,觉得没得可写。因此,找准结合点是尤为重要的。可以改换一些话题,如:如果你是博莱克的家人,看到了博莱克你会怎样想?如果你是现场的观众,你还会说些什么?如果你就是博莱克,回来之后你会怎样写今天的日记?

(七)内容上的仿写——扩写

     扩写是在教材文本、阅读文本的启发之下,以一些新的形式写一些与内容相关的作品。 如: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课例研究中我发现课文最后有一个有趣的训练。 下面是根据《晏子使楚》的第一则故事改写的未完成的课本剧。请先为剧本补上人物的对话,再演一演。

时间:春秋末期的某一天

地点:楚国城门口/楚王宫殿内

人物:晏子、楚王、接待人员、晏子随从

    [幕起:晏子带着几个随从走到城门口,随从招呼楚国人开城门。]

    接待人员:(匆匆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楚王:(冷冷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待人员:(神气活现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晏子:(胸有成竹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待人员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

楚王:(无可奈何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待人员:(垂头丧气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把课文语言改写为对话形式的剧本,内容不变,形式改变,趣味性增加,更带有一定的创造性,操作性很强。一些古诗隽永短小,令人回味,让学生把古诗扩写成故事不失为古诗教学的创新之举,这同时又能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表达的能力。《清平乐村居》《寻隐者不遇》等都是扩写的好材料。

扩写使学生所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并从扩写后的材料中吸收营养,对原文的内容的认识有了提高和发展。

(八)内容上的仿写——缩写

   通过概括、缩写对文本进行“再加工”和“深加工”,缩写时应忠于原文,不改变原文的主题或中心思想。也比如五年级上册《鲸》的课例研究,要让学生用不超过200 个字写“鲸的简介”,继而再用不超过 20 个字概括。在这种逐渐减缩的过程中,读者对文本信息的把握将更加准确、深刻。

   读后缩写是基于原文的语言和阅读的成果,进行摘要写作。写作内容要能够概括文本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不改变原文的梗概。在读写衔接的过程中,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文本特点的提示,比如:记叙文可以让学生罗列出相关基本要素;在议论文缩写时,要让学生理清文本中的观点等。通过写作,体会不同的文体特点,概括文本大意,从而提高写作能力。笔者对本文的教学设计,是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心内容、观点分歧、字面意思之后的深层含义和作者隐含的观点态度等,最后进行课文缩写训练。

      原文中,作者为了使文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引入了各种事例,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还进行各种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等等。缩写时应该把这些删掉,但仍忠实于原文,没有漏掉重要内容。缩写文章可以激励学生认真钻研课文内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归纳总结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 补白

   留白,是书画艺术创作的专有名词,是指创作者在书画作品的艺术创作中,为了让作品画面更精美、章法更协调,而有意留出空白,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在小学语文教材里,有许多课文都出现了故意的“留白”。文本空白并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作者因写作需要故意省略的部分,是作者的独具匠心。课文中的这些留白处,往往产生出“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有的是刻意不写文章某些内容,有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读文后,脑子里留下拓展想象的空间,以此延伸学生的思维。文本补白是补充文本叙述中的跳跃,训练学生的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作者产生共鸣

(一)补白——对课文情节的补白

   在教学中,巧补“留白”是读写结合训练的一种常见形式。教师若能抓住这些留白处,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推测,并有机地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在使学生的思维延展度得到提高的同时,更能够有效落实读与写的结合。

(二)补白——抓关键词补白

   在文章中,作者情感的聚焦、思想的闪光往往是通过一些关键的词语来体现。这些关键词语是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的最佳切入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的课例研究,我引导学生发现并思考,严监生每次摇头、伸指头的动作一样吗?怎么不一样?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通过对动作、神态细微变化的品读,就一步步体会到其心情的变化:由失望——心急如焚——绝望。这样一来,也为学生再现严监生当时的内心活动做好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动起笔来也显得得心应手。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都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我们要善于寻找文本蕴含的语言实践契机,巧抓关键词语补白,引导学生在大胆合理想象中体验课文情感,与作者、文本发生情感共鸣。

通过抓关键词语的品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体悟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获得语言滋养,还能让学生在揣摩,品味语言的同时,情感受到熏陶,能力得到发展。

(三)补白——抓标点补白

   标点符号是文章有机组成部分,是文章表情达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有的课文在必要处往往留下省略号,这看似平常的标点符号,却营造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省略号“补白”,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练笔。这样的做法既是让学生走近课文,走近作者,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体会。

   六年级上册《穷人》的课例研究中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之后,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这段话写出了桑娜矛盾而复杂的心理,一方面担心西蒙的两个孩子的安危;另一方面又感到没法跟丈夫说,丈夫会揍她,因为穷人的生活太难了,丈夫的负担已经很重了,这样做无疑是加重了丈夫的负担,她非常担心丈夫。这复杂纠结的心理主要是为了突出桑娜的善良和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但这种理解对学生来说,是相当有难度的,于是我就抓住其间诸多的省略号,让学生体会它的作用,并启发学生想象桑娜此时此刻忐忑不安地想到了哪些事呢?渔夫为什么会揍桑娜呢?通过这些想象,将学生带进文章所描写的情境中,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为桑娜着想,从而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桑娜那种矛盾的心理,感受到她的善良。

   再如:六年级上册《草虫的村落》的课例研究文章讲作者追随一只爬行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写到看了小虫迷路的森林,草虫们的生活后,以省略号收尾。教学时先让学生明白,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通过点拨学生明白了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作者还看到了许多草虫们的其他方面的生活,这时教师再接着启发学生说说作者还看到了草虫们哪些方面的生活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写了草虫如何做买卖,有的写了草虫如何学习,还有的写了草虫如何玩耍等等,这样的补写,自然、流畅。

(四)抓结尾补白

   有些课文虽然结束了,但结尾是开放性的,给读者制造了一种“意犹未尽”的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课文的终点作为习作的起点,引导学生填补结尾的空白,开展读写结合。

   根据文章已有内容,设置悬念,有效拓展,从课内走向课外,不是游离,却是有机的延续。结尾续白是对学生想象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的综合训练,深度挖掘学生的潜能,绽放光彩夺目的智慧火花。需要注意的是,续白不是脱离文本的“另起炉灶”,而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抓结尾补白时,文本的阅读教学是要下一定功夫的,否则学生容易开“无轨电车”,想象也会“天马行空”,一发而不可收拾。

   抓结尾进行补白,都缘于课文给我们留下的一些空间,空白。如: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的课例研究中,文章的结尾就有小鸟“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一句。后来呢?青蛙跳出来了吗?这正是续写的好机会。可以让学生把故事结尾写出来整理修改后抄在书上,跟课文一起读,学生怎么会不喜欢?

   这样不仅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还实现了更广泛意义上的读写结合。这种写法,既要关照课文内容,又要对拓展阅读的材料进行语言的再加工,对学生的要求高了,应该算创编吧?

(五)抓插图补白

     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调动多感官参与学习,小学语文课文中通常会配有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的呈现,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了抽象的文字;而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也将文字还原到插图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中,若能以插图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补出插图中的内容,则不失为实现读写结合的一个好方法。

   人教版教材插图精美,而且贴合文章实际,不少插图很好地体现了文本描绘的内容,填补了课文语言文字描写的空白点。插图———这一“无字的空白处,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把握插图这一资源,教学时合理有效地利用插图,进行各项语文能力训练,实现以图促品读、以图促理解,充盈课文语言描写的内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例如一年级上册《四季》的课例研究,这篇课文是一首简短的儿童诗,课文插图十分精美课堂上,教师就可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看图并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如在看春天这幅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说说草的颜色,还可以说说小鸟的心情,它会说些什么。有学生说出下面一段话:“春天到了,小草长出了尖尖的芽,一只小鸟飞来了,唱着歌。草芽对小鸟说:“你好,你能给我唱首歌吗?小鸟说:好啊!于是,小鸟给草芽唱歌,草芽给小鸟伴舞,它们好快乐!通过看图说话,学生不仅理解了春天的特点,而且加强了语言信息的传送。

   再如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例研究文中插图描绘的是瑞士女孩小贝蒂蹲在草地上救护燕子的情景,但课文对于小贝蒂怎样救护燕子的内容用只言片语带过了。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小贝蒂的动作、神态,要求写一写小贝蒂怎样救护燕子。几分钟后,学生们用一段段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小贝蒂救护燕子的过程,有孩子这样写:“小贝蒂穿着大衣,带着帽子,走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路上。天上,雪花在翩翩起舞,寒冷的北风呼啸着。山上到处一片雪白。贝蒂在一棵粗壮的大树下发现了几块岩石,她赶快跑过去,跪在雪地上,擦去石头上的积雪,往岩缝里瞧,里面有一只奄奄一息的燕子。贝蒂轻轻地捧起燕子,用双手给她取暖。就这样,她救护了一只燕子。尽管她的脸已经冻得通红,手也冻僵了,但她还是坚持继续寻找燕子……”可见,课文插图不只是课文的辅助材料,更是可以挖掘的课程资源,这样的插图让学生有话可写,也容易写好,更能促进对于文本内涵的把握,深化对文本人物的理解。

   通过重点插图的引导,拓宽想象空间,搭建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

   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的课例研究,老师观察发现文中有这样一幅插图:廉颇身背荆条,跪在蔺相如门前请罪。这一情节是课文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课文只简单地提到廉颇“负荆请罪”。至于他们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文中却只字未提。而这一画面又是学生感受将相爱国情操和可贵品质的精彩的一幕。于是教师便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特别是人物的动作与神情,想象廉颇会怎么做,怎么说,蔺相如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在学生充分想象表达的基础上,老师组织学生自愿结合表演小组,借助图画将当时“负荆请罪”的情景还原出来,可以说一说,演一演,再评一评。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启发了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激发了学生的表演展示欲望,可谓一举三得。   

   “补白”重在教学过程,通过启发性、开放性、多元性、多向性的教学,体现创新精神,达到语文创新教学目的。对于留有想象空白,饱含丰富内涵的文本材料,我们应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补白、拓展、想象,挖掘其潜在的信息,扩充其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具体而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补白拓展中去实践、去体验、去想象、去探究、去表达在文本、学生、教师的交流对话中,实现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在补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内在的情感,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训练”和“感悟”的比翼双飞,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以上是我课题研究中总结出的有效的课堂读写结合方法,学生易于掌握,可操作性强。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从课文的写作技巧中不断吸取习作经验,久而久之,逐步将它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定能像春夜喜雨于无声中润物,获得好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