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市级课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网站 > 市级课题 > 基于读写结合的小学习作课程开发的研究 > 理论学习

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曹海  发布时间:2018-04-20  浏览次数:

 

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要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与写的结合点。本文主要谈了一些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语文教材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做法。

鲁迅曾经说过:要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这里的“花”指的就是大量的好文章,而“蜜”指的是写作能力提高后写出的好文章。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要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除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之外,还要在读写结合上花大的气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读”与“写”是两个重要的语文能力,特别突出地体现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且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的那样: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影响和制约着写,写又反过来促进了读。在我们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非常优秀的,这正好是我们训练孩子写作能力的契机。在学生的习作教学中,必须要读写结合,进行长期地积累,反复地历练,把生活与习作结合起来,来把写作的规律打通,打造习作方舟。

如今,读写结合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大趋势,那么,如何开展读写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要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与写的结合点。经过近几年的学习、借鉴、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了一个在阅读教学中拓展写作训练的基本模式:通读课文,感知课文——找准重点,以读悟写——读写迁移,以写促读——课外拓展,形成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外在”的,即学完一篇课文后,摘抄其中的好词好句,并在习作中运用这些好词好句,或仿写文中句子的写法。另一种是“内在”的,即学完一篇课文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风格,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对日后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从表现形式来看,具体的“读写结合”方式又可概括为:

一、摘抄积累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做摘抄、背诵,把书中的好词好句拿来为我所用。毛主席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要求学生熟读乃至背诵这些片断,就是非下的一项苦功。通过熟读,让学生对片断的脉络、文采,融汇贯通,从整体上接受精彩片断的潜移默化。而且,每篇课文学完之后,要从教师的角度给学生指出一些比较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要求学生背诵,熟记了语言材料,其中的词语、句式、构段方法以及修辞手法等,就逐步在脑子里形成各种各样的写作范型。古代的—些文人学士,如韩愈、柳宗元、苏轼……他们没有学过语法、修辞,却能写出流畅、生动的好文章,其中奥妙就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大量的优秀作品。因此,这些片断在引导学生读懂的基础上,一定要要求学生读熟。

“学而时习之”,可以让学生把这些片断摘录下来,并且有意识地在日记和小练笔中进行运用,时时复习,巩固记忆,终身受用。

二、仿写

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给出榜样让学生学习,学习效率更高得多。因此,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

1.模仿观察方法。

小学生观察的特点是:观察对象多,观察背景少;笼统观察多,仔细观察少;无顺序观察多,按顺序观察少。针对以上这些特点,在课文中渗透观察方法是必要的。

在讲授课文时,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渗透一定的观察方法:①要按顺序。在上《燕子》时,可以抓住作者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燕子外形的,向学生渗透一种观察的方法。在指导写《我喜爱的一种小动物》一文时,学生就可以模仿这种观察方法来写自己喜爱的一种小动物。在学习《荷花》一课时,可以安排学生模仿课文写一写我喜欢的花,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体会作者的习作方法,然后指导学生写自己喜欢的花,仿照课文的写法,由花的整体写到花的局部,把花的特点写具体,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由于这样紧密地结合课文,对开拓学生思路起到了推动作用,激发了学生习作欲望。在学生习作交流评改时,就会发现这样的习作拓宽了学生思维,不但条理清楚,且想象丰富,能灵活运用积累的好句佳句。②要抓重点。凡事都有主次之分,在观察事物时应遵循事物的规律,根据事物的特点重点观察。如在《珍珠鸟》一课中,珍珠鸟的外形与其他鸟就有很大区别,可以通过分析“扭动、挤开……”这些动词,指导学生重点观察。经过训练,学生逐步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和规律,他们认识事物、社会和自然以及分析事物的能力,也会从中不断得到提高。

2.模仿构段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做教师的要善于寻找课文中在遣词造句、修辞手法、布局谋篇等方面有特色的精彩语段,引导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语言魅力,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仿写训练。

为了培养学生在作文时能言之有序,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段式结构,掌握组句成段的规律,引导学生入门悟道。如写《美丽的自然景色》,可全面模仿《九寨沟》一文的写法: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组织全文,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典型的景物,在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教学《天安门广场》一课时,引导学生按照“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的顺序学习课文,课后则要求学生回忆自己曾游览过的地方,按照一定的方位游览顺序练习写话。又如《早》第三段是按方位顺序写三味书屋的。在上完这课后,可以要求学生模仿《三味书屋》的写法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写一写我们的教室。只用十多分钟,大多数学生就可以写出教室的结构和摆设。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了一些宝贵的资源,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了,达到篇与篇读写迁移的目的。

3.模仿描述方法。

阅读教材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里面有很多描述方法值得学习模仿。如《鸟的天堂》课文第二部分是动态描写。作者运用了以静衬动,动中寓静的方法,先淡淡描写一句:“起初周围是静寂的”,为群鸟活动的“热闹”场面铺设了背景。接着,作者按照点——面——点的思路,从鸟形、鸟声、鸟色、鸟类和鸟的动作等方面,运用多组排比短句尽情描绘,十分形象逼真地描绘出了一种千鸟荟萃、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让人想象到群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的快乐和幸福。学习这一段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学习表达方法上,而不是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为了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并转化为写作技巧,此时就应该指导学生仿写一只动物或一群动物。

三、改写

改写就是根据原文内容改变它的表现形式的训练方式。它有利于训练学生以不同的表现方式表达同一内容的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倡导下,在学习古诗我们不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句子,也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古诗的释义,要求学生在意境中理解古诗,在朗读中品味古诗。这就激发了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这首诗歌写成一段文章,可写瀑布之壮美,可写与诗人李白见面的交谈。又如教学《池上》一诗,虽只有短短四句,二十个字,却生动地叙述了一个天真的小娃在荷塘里偷采白莲却不知道藏踪迹的故事。表现了小娃纯真、质朴的情趣。教学时,在指导学生理解、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再引导他们想象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想象小娃偷采白莲时的动作,心理活动,采完后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然后把它改编成一篇小故事。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常常会根据古诗描写的情景进行无尽地想象。于是,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或者课本剧。这样,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正确程度和深度,又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可谓一举两得。

四、补写“留白” 

课文中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的限制,由于作者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运笔行人的需要,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总不可能“穷尽”,有些内容只得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而根据教学需要,通过练笔而化虚为实,化简为详,补充与课文内容对应的画面,可以拓展内容空间,拓宽理解背景,以深化理解,强化效果。即根据课文内容,对文中没有继续说下去或没有说出的部分展开想象,这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写作方式。

1.插图想象,进行练笔。

课文中经常有一些紧扣课文内容的插图,这也是练笔的好资源。深入挖掘文本的这一潜能,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如教学《天鹅的故事》,一群天鹅用自己的身体齐心合力顽强破冰的壮观场面,可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的插图,然后思考问题:从画面中你看到天鹅群破冰时表情如何?说明了什么?它们齐心合力结束破冰工作后表情又怎样?先请学生进行口头训练,然后再将画意描写下来。这样,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从而对文章内容进行了解读。

2.读补情节,解读课文。

选入教材中的都是经过锤炼的课文,往往有一些高度概括的语句,教师可抓住概括处,扩展写的训练。如《一路花香》一课,讲的是破水罐虽然漏水,却浇灌了路边的鲜花的故事。最后故事结束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挑水工对破水罐说,如果没有你,主人哪能每天都欣赏到美丽的花朵呢?这时教师可以设疑:破水罐听了挑水工的话会怎么想呢?会怎么说呢?当它再次漏水的时候又会想些什么呢?请学生发挥想象,接着把故事续编下去,通过这个训练,学生对课文所揭示的世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只要我们学会关爱,正确的看待自己和别人就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进而迎来“一路花香”的美好人生这一深刻的寓意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五、拓展延伸

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做进一步的挖掘。这既是对课文的更深层次地理解,又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种好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本为本,使学生的阅读扎扎实实,读完有积累,读后有提高。把课文和课外阅读联系在一起,更有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如:苏教版第八册有篇课文是《三顾茅庐》,在练习中可以设计讲《三国演义》中的片断和故事这一环节。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练习,可以在班上开展读《三国演义》,讲三国故事的活动。在《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学习之前,先让学生读《三国演义》,积累三国知识。开展三国知识交流会,看谁知道的关于三国的知识最多,还可以评出了本期的读书星。在学生交流了三国知识以后,《三顾茅庐》根本不需要老师再补充什么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悟,互相交流,兴致盎然。一堂课,轻轻松松。而且很好地掌握了知识。学完《三顾茅庐》,学生们再读“三国故事”,为更充分地为完成这一练习做准备。在三国故事的演讲会上,学生们不仅可以精彩地演讲课本上提到的故事,还可以绘声绘色地演讲好多鲜为人知的三国故事,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在进行完这些故事会、读书交流会以后,就可以布置学生们写日记,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的写作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读写结合”其中阅读是引导,写作是目标。它体现的是一种“取他人长为己用”的合理的写作方法,作为思想未成型,心智未成熟的小学生相当适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找到读写结合的联结点,使读写真正结合起来,不要流于形式。更不要把习作看成是语文园地要求的那点内容,应把习作不仅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还要把习作与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实现新课改的要求,学生知道写什么,懂得怎么写,进而喜欢阅读与写作,实现爱读写,会读写,且能读写得好的境界。

我们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如何用好这个例子,决定了学生的实际收效有多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火眼金睛,及时捕捉和挖掘文中读写结合的契机,熏陶感染,了无痕迹,让阅读和习作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 《丁有宽与读写结合法》丁有宽 国际文化出版社2003年8月

[3] 《中国语文读写结合研究》汪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   董菊初  语文出版社1995年9月
   [5] 《阅读学新论》      曾祥芹     语文出版社  2000年
   [6]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