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区级课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网站 > 区级课题 > 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研究 > 方案管理

研究方案

来源:原创  发布人:王薇  发布时间:2011-04-06  浏览次数:
一、研究背景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把握,几何思维、几何直观、几何想象在数学中同样重要性,数、形是不可偏废,是不可脱离的两个重要范畴。所以学生在数学启蒙阶段的学习中这两者要同时并进,不然学生的数学思维就很能得到提升。学生在初中学习数轴、平面几何,高中学习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和三角函数等数学内容,非常重要的基础在小学。这些高一级知识,不仅要求学生有一种基础性的几何知识,更是要有清晰的空间观念。这种能力一方面当然主要是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生成的,但另一方面也要依赖于学生在小学幼儿园阶段的空间与几何的经验、感觉的积累,如果在少儿阶段不积累这些空间感觉和经验,到后来这种感觉就失去了,到要用这种感觉时就困难了。数学是把握现实的一种工具,也是学习其他知识的一种工具。 人类的一切认识与创造都与空间相关,特别是与人的空间想象与空间推理相关,所以说空间能力是理解与把握一切知识的基础中的基础。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几何学习最重要的目标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形成空间观念,并对传统的几何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将几何学习的视野拓宽到学生生活的空间,使学生从一入学就开始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大量的调查表明,传统的平面几何教学过分抽象和“形式化”,缺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几何”直观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过分强调演绎推理和“形式化”使不少学生怕学几何,甚至厌恶几何、远离几何,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积极探索“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新思路是非常有益的。如果在小学阶段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获得比较丰富的直观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渐归纳出一些基本的几何事实,能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那么对今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的学习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概念界定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种国际趋势。作为《标准》的四个领域之一,“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而“空间与图形教学”是指整个小学阶段的有关几何知识的教学。
三、研究目标
1、对小学阶段数学所涉及的“空间与图形”知识进行梳理,深入挖掘数学学科教材中“空间与图形”版块的知识体系。
2、收集、整理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利于培养数学能力,且学生感兴趣的“空间与图形”的素材。
3、科学的实施空间和图形知识的教学,整体把握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图形知识,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出发,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的对空间观念的建立。 以课例研究为抓手,形成“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方式、方法。
四、研究内容
1、梳理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所涉及的“空间与图形”知识,深入挖掘数学学科教材中“空间与图形”版块的知识体系。
2、搜集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利于培养数学能力,且学生感兴趣的“空间与图形”的素材。
(1)“空间与图形”的素材来源于生活。
    人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给“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现实有趣的素材,“空间与图形”知识大多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课,能够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2)用儿童的眼光摄取生活中有趣的“空间与图形”素材。
    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其百怪,色彩斑斓。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认为不可理喻。因此,我们需要葆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去捕捉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挑选一个个为他们乐于接受和思考的“空间与图形”。
(3)创造机会让儿童自己去捕捉“空间与图形”的素材。
    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少的数学表象,教学中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做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自己在身边所熟悉的事例中提取数学素材,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引发学习数学的欲望。
(4)给学生呈现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拓展的“空间与图形”素材。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学校给学生太多的好胜心,却很少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事物的好奇是一种迫切认识事物的渴望,能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奥秘。
2、研究“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方式、方法。
可根据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中几何概念间的联系将其分为 “图形的概念(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图形的计算”、 “图形的测量”这三部分内容的教学。研究分高、中、低阶段,在梳理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课堂这个主阵地进行教学研究。
(1)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设置情境,贴近生活。
《标准》中对“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呈现大都采用直观几何、实验几何的方式,在教学中,设置情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日常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
(2)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运用多种途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象等的基础上,是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基本途径应当多种多样。这些途径包括:生活经验的回忆、动手操作、实物观察、想像、描述、联想、模拟、分析和推理等。其中实物观察和动手操作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必备环节。
(3)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己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是难以形成空间观念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对周围环境和实物产生直接感知,这些不仅需要自主探索、亲身实践,更离不开大家一起动手,共同参与。在教学中,我尽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构建数学知识。
(4)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给孩子的思维带来了火花。运用多媒体,呈现物体的一个平面,让学生思考这是一个什么物体,利于展现他们丰富的想像力,这种猜测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然后,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测,学生也从中体会到要全面地观察一个物体,才能真正地认清此物体,不能犯“盲人摸象”的错误,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
五、研究方法
前期工作:采取以文献资料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
具体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合作研究,探究培养好习惯的有效方法。
成果总结阶段:以实验观察分析法,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六、研究步骤
        1、申报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1月)
         申报子课题,组建课题研究组,学习有关理论。做好课题实施前的各种准备:成立课题组,明确成员分工职责;完成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及相关的工作计划;建立课题学习和交流制度。
        2、准备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5月)
        文献研究,收集资料,对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图形”知识进行梳理。
        3、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2年9月)
        反复实验,形成比较科学的指导方法,完成阶段性评价。
第一阶段(2011年5月——2012年2月)搜集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利于培养数学能力,且学生感兴趣的“空间与图形”的素材。
第二阶段(2012年2月——2012年9月)研究“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方式、方法。
4、总结结题阶段(2012年9月——2013年3月)完成结题报告,进行成果展示,总结撰写论文。
七、预设的研究成果
1、梳理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所涉及的“空间与图形”知识,并整理成册,深入挖掘数学学科教材中“空间与图形”版块的知识体系。
2、搜集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利于培养数学能力,且学生感兴趣的“空间与图形”的素材,初步形成师生共享的“素材库”。
3、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课例为抓手,科学的实施空间和图形知识的教学,整体把握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图形知识,优化“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方式、方法,并开展系列的活动,帮助孩子空间的建立。
4、教师逐步形成“新”的基本功,如处理生成性资源的能力,提升学生问题的能力等等。
5、整理相关的材料,如教师在此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优秀论文、研究日志、教学课例等;学生在课堂中记录的比较优秀的资源;学生在进行说写训练过程中的相关材料。
八、研究保障
 1、推进策略。
(1)学习理论。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教科研基本知识和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
(2)行动研究。按照“制定计划、采取行动、全面观察、分析反思、修订计划”的研究程序扎实开展研究。
(3)课例推动。每个实验教师每学期上一节研究课,形成课例,以课例为抓手认真进行分析总结。
(4)定期交流。每学期一次专题研讨,课题组人员共同探讨研究中的问题、交流实验体会。
(5)总结提升。每个实验教师每学期与一篇总结或论文,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
 2、经费保障。学校为本课题的启动和实施提供足够的经费,保证课题的正常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