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区级课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网站 > 区级课题 >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资源的应对策略研究 > 研究动态 > 理论学习

思考之三:如何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平衡?

来源:原创  发布人:王莉  发布时间:2012-05-08  浏览次数:
在课堂上,如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难免会打破教师预设目标,而新课程关注动态生成,教师在把握预设目标与动态生成的关系上,应以预设目标为主,动态生成为辅,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深陷在“预设”的巢穴里,统得过死,往往会把学生引入狭窄的小胡同,这显然有悖于使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而纯粹的“生成”实属矫枉过正,因为探究是学习,而接受也同样是学习。所以,生成指导下的预设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适时提一些“大问题”,把课上得“大气”一点,上得“糙”一点,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力和自主建构的空间。
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决定了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下新的生成性目标的非预设性。因此,在生成与建构的理念下,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平衡,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更切合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实际。
“生成”对应于“预设”,“生成”往往是学生不满足于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而对该知识做出的自主探究,这种探究冲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老师支持与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可说影响深远。就象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地去促进更多的生成的东西,并及时的捕捉住智慧火花,让他绽放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