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区级课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网站 > 区级课题 >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互动的策略研究 > 成果展示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互动的策略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来源:原创  发布人:倪军  发布时间:2012-06-08  浏览次数:
一、课题研究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陈述:
国外的学者把师生互动行为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国外学者对师生互动行为的研究,虽然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是基于全班学生的特性这种内在教学情境而进行的。它们所研究的是师生互动行为,理论性很强。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和教师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师生互动行为的研究: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让对话真正走进课堂,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倡导小组合作,创导生生互动,改革课堂座位模式,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均衡的小组,让学生分别围坐在一起,教师以学生活动小组为单位,有计划地向小组提出一定的集体活动任务,指导各小组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而积极合作,以达到促进学生介入交往、自觉参与。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的现象。因此必须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创建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体的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讲授新课——巩固新知——布置作业”为形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如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容易陷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强调知识性教学,忽视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深入到学生中,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这样既便于学生间交流讨论,又便于师生间互动。比较具有特色的是吴康宁等人对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的探讨和王家瑾构建的课堂互动行为模型。
2.课堂教学现状的反思
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其今后工作、生活的质量。纵观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看到了欣喜一面,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许多新的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了生机。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还是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各方面成长,是学生都不懂?学生缺乏积极性?学生害怕?究其原因有许多,但都于“师生互动”的实效性有直接相关。课堂教学有如下问题:
①学科功能异化
现实中有的语文课失去了她本来的灵性与俊美,变成了应试的奴仆,变成了家长、老师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变成了冷酷的驯化和空洞的教条……表现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就是繁琐分析、死记硬背和解题训练,这种现状急待改变。
②教学目标盲目。
有些教师备课时,目标制定没考虑“三维目标”,没有把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情感、学习的态度放在学习的首位,然而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也往往置这些目标于不顾,致使学生兴趣索然,课堂气氛沉闷。
③教学形式单调
教师在备课时,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严密的问题,让学生追求老师头脑中的标准答案,直到回答到老师满意为止,整堂课充满了繁琐的分析。多师生间的机械互动,少生生间互动。课堂上大多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十分少见。
④教学互动过程失衡
当前不少小学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课堂上教师习惯用自己的设计思路去统一学生的学习,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课堂教学就语文而语文,从课文到课文,语文与生活分离,知识与精神对立。重视了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学生与教师、学生、文本、社会、生活等教育资源的互动;重视了教师的讲授,却剥夺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重了结果,却轻了过程;追求了考分的回报,却忽视了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的专制,漠视了学生生命个体的鲜活蓬勃与缤纷多彩,钳制了学生的活力与个性的张扬,压抑了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欲望,挫伤了学生探索和创造的信心和热情。
以上现象导致了现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低质、低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互动的策略研究”正是基于此而提出。
(二)课题的界定
1.互动
是指师生双方在平等基础上进行的多形式、多渠道的双向交流与合作.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师生之间从“我教你学”到“我们一起学”。在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共同享受学习的快乐。
2.课堂互动
是指师生双方主体间的多向互动。互动的前提是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教师“蹲下身子”,尊重学生。将关注“教”转向关注“学”、“怎么学”、“学什么”,有权威性和强迫性.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自觉参与学习。
3.优化课堂互动
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采取有效的策略,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优化课堂互动正是在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并使之符合预定目的的特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认为,交流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之一,提出交往是个性的形式和活动的因素。学校作为一个社会性群体,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互动,有利于学生轻松学知识,获取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的一段人生历程,它不仅仅是一个知识学习过程,更是师生之间心灵交流、思想沟通的平等对话过程。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极大提高。
2.现代学习理论。
现代认知观的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从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中去发现原理;奥苏伯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是由行为、认知、情感等内部因素与环境交互作用所决定的。
现代教育论指出:“教学”应该是“教”与“学”两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首先,教学过程作为知识学习过程,学生应该是能动地获得知识的教学主体。其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情感、意志、人格等尽显于其中,每人都分享着彼此的智慧和情感,每人都挥洒着生命的力量,每人都互相创造着更新的自我。
3.《语文课程标准》的依据: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架设了生本、师生、生生有效互动的平台,有利于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无拘无束,分析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达到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实现经验的共享,个体的超越,不断走向互动学习的最佳境界。
(四)研究的具体目标为: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语文课堂活力
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建构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学习方式。
2、构建师生互动的实效性的基本教学模式
在学习策略中,通过多向交流互动,自我反思,探讨各种疑问,让学生形成独特见解,培养研究性、创造型人才。我力求通过课题研究摸索出适合互动的实效性的一些教学模式。
3、以学生为发展主体,营造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把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帮助者、激励者,成为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有真理的人,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解决者,让课堂教学成为生命与生命之间沟通对话的过程。
4、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互动的实效性中,经常要学生去收集和处理各种有效信息,而且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互动学习的实效性,所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创设多维互动的学习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五)确定的研究内容:
1互动的实效性策略的探索
这是我探索的重点。我将通过实验研究,摸索出一系列能促进互动学习的教学策略。
2互动的实效性模式的构建
这是我这个课题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我们的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是:以互动式课堂活动为主,向课前、课后延伸。
3、小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这是本课题的重点之三,旨在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增强语文学科的张力。
4、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我们把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作为探索的内容。
(六)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即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条件下进行,本年级语文组全体教师和学生参与。具体的研究的方法有:通过问卷法,归纳出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和反思了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后期的实践研究更有针对性,更有成效。通过查阅、学习文献资料研究法、访谈法让老师懂得:一味循守固定不变的以教代学的方法只会阻碍学生素质的提高,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积极投身课题实验,才能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运用行动研究法、观察实践法、经验总结法等,探究科学的互动的实效性的学习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展开和初步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一)调查分析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实现教与学行为、方式的转变。
1.调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
课题研究前,我们以本年级的学生和教师为对象,对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因素,进行了调查。通过随堂听课,总结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思维障碍形成原因主要是:家长和教师的压制,尤其是教师的绝对权威;课堂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教学结构落后,特别是“满堂灌”的授课形式,学生几乎没有合作互动、主体思考探索的机会等。
我们在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出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和反思了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后期的实践研究更有针对性,更有成效。
2.反思和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课改精神,寻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经验和方法。课题组每位教师非常珍惜且积极参与学校每次外出培训的机会,从理论和实践上汲取新课改的养分,反思和更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我也积极组织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其他有利于课题研究开展的资料,围绕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素质?如何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等问题展开商讨,让教师在交流讨论中懂得:一味循守固定不变的以教代学的方法只会阻碍学生素质的提高,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积极投身课题实验,才能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3.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1)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宽容的教育环境。2)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构建民主、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达到教学相长。3)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竭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等。4)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5)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成为学生知识建构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
4.转变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师生互动关系,创新学习方式
1)课堂教学形式实现了以下三个阶段的演变
①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形式:
②老师控制下学生互动式课堂教学形式:
③课改理念下师生合作探究课堂教学形式:
课改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都是以促进学生主动主体发展为课堂的中心,呈多元、变动态势,师生间积极的建设性的双向互动,学生间不同组合的多向互动,都是围绕着一致的目标且贯穿于全过程。
2)课堂形成了师生交往互动、平等对话的教学关系
创设基于交往互动、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赋予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课堂上,教师们都努力做平等的合作者,做谦虚的倾听者,做真诚的赏识者,做得体的协调者,做得法的组织者,做有效的促进者,师生间真正实现了零距离接触。
3)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习质量的基本变量,高质量的学习效率必须依赖高效率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让学生成为了知识的真正占有者、享有者。
()建立互动方法探索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为了构建一套科学的互动的实效性的学习模式,我做了大量的工作。采用了调查问卷,师生访谈,个案分析,上对比课,反复研讨等方式,主要从“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拓展”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1)关于课前预习:我着力于开发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如:查字典词典、户外观察、写观察日记、上网查资料等)。让不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个体特征设计自己的预习。这样不仅为课堂学习夯实了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感悟语言,独立学会学习。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初读课文,搜集、调动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课文相匹配的生活经验,整理预习笔记三个环节。
(2)关于课堂互动:我们的理念是——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合作的过程。要求学生在建构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参与的态度,培养合作精神,生成鲜明个性。要求我们的课堂基于学生课前的“学习期待”,紧密结合预习基础,围绕问题展开互动活动。由于我是中高年级教师,因此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设计实施了这样的板块:展示预习成果(即交流学会了什么?怎么学会的?)——交流疑问(即相互质疑,筛选难点)——重点研讨(即在老师的组织下研读重点、难点段落,重视自读理解以及丰富的体验活动)——合作完成实践作业(即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上新出现的问题,组织综合性学习)。
(3)关于课后拓展:我的思路是——教材只是个载体,或者生长点。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紧密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经验,融合各班的学习特色,开展多姿多彩的综合活动。这样,课堂得到延伸,教材得到放大,把带领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学习生动有趣的语文。
(4)课堂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互动的实效性的教学模式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磨合过程。我在教学实践中也碰到一个突出的问题:年级与年级、班级与班级、个人与个人之间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师生互动多,生生互动少;认知互动多,情意互动少;行为互动、浅层次互动多,深层次互动少;控制——服从的单向型互动多,交互平行的多向型互动少。所以我考虑一下几个对策是:
第一,牢固树立现代教学观。①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本质观。教师不再是特权式的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彼此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这样,师生就形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精神交融。②建立多元、动态生成教学观。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互动活动过程,交互活动不断进行,课堂运行将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准备多元的教学方案,以防不备。
第二,优化科学互动的教学设计。①设计多向互动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考虑到学生互动受性别、个性、空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性别、个性相同,空间位置较近的学生容易产生互动。所以教学中我们尽量遵循互动规律,采用同桌之间互动或前后桌之间互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再扩大互动空间。②设计生活化、情景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这样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更丰富,容易打开思路。
第三,充分挖掘课堂互动因素。我的做法是:①创造互动机制,促进互动。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由于害怕被别人发现错误,而掩盖自己真实的学习过程;有的学生本来有自己的想法,却随大流;有的学生有疑问也不敢提出等。于是,互动和认知的冲突的机会就会错过。因此我制定了一些激励机制,鼓励大胆发表异议的的学生,对讥笑别人错误的学生进行引导,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暴露自己的真实学习思维,表达自己真切的情感,以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②捕捉课堂的有效信息,调整教学程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或典型的疑问,我及时地捕捉课堂上那些细微之处的有效信息,加以充实和重组整合,引发出一场有意义的争论,把课堂教学互动推向高潮。例如:我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这课时,让学生对狐狸和乌鸦进行评价,有个学生说“狐狸很聪明,能想方设法得到自己想要的奶酪”,虽然这是学生的独特理解,但这个学生的理解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我没有急于下结论或是含糊带过,进行下个环节的学习,而是灵活地调整了教学策略,省略了下一个写话环节,把学生的这个观点做为一个论题让全班学生参与辩论,这个举措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师生、生生之间唇枪舌剑,课堂成了师生大论坛,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学生明白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要靠合理的途径得到,而不应该像狡猾的狐狸那样靠欺骗的卑鄙手段骗取。这堂课虽然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但学生在这个即兴生成的环节中获得的发展是精彩的。
4、指导实践,培养能力
小学生能力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我们把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做为研究重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激发互动——即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2)引导互动——即在学习时,我们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师生、生生、师生与家庭、社区的互动中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学习材料,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让学生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作到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获,从而获得更多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空间和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善于收集和积累在以上过程中有价值的经验信息,在适当的时候与大家分享。(3)学会互动——在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们不过早解释,而是组织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解决。合作的方式,可以是生生合作探究: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就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相互研讨,相互启发;也可以是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开阔思路、各抒已见,使获得的信息更全面、结论更准确;还可以是全班集体探究: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关键是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让学生在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火花,在质疑解惑中明晰努力方向。教师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只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强化学生的合作互动的能力。(4)实践互动——即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我们的做法是,首先,由教师简要提示学生运用什么方法,收集什么信息,解决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结合平时习得的方法,在自主互动的氛围中去获得信息,并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巩固和扩大知识,并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等校外多维空间去收集处理对自己学习有帮助的信息,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出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实践人才。(5)激励互动——即在课堂上,教师既要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收集和处理信息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又要总结出方法,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让学生牢记收集处理信息的的方法,养成习惯,把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变成自己生活的一大乐趣。
问题和对策:在收集处理或交流信息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如:刚开始的时候,有的学生不够积极、主动,不爱自己动手,只是随便应付了事,针对这一情况,实验教师采取了分小组竞赛、“手抄报展”“班级小展台”“小小信息本”等形式来展示学生成果。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彩,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每一次收集整理资料,交流资料成了他们最期待、最积极、主动的事情。
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虽然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时间不长,加上水平有限,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1.由于时间有限,我们目前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课堂案例式的研究上,还需要对课堂整个运用模式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探索。
2.真正转变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还要教师进一步加强。
3.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让学生主体参与,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活动驾驭者。
4.如何组织才能让学生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参加活动,而不是为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而活动。
5.对实验过程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书面报告和论文的形式对课题进行总结,为课题结题做好准备。
三、课题研究的展望
(一)必须创造性的合理使用所建构的互动学习策略体系
  近一年来,我们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围绕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的发展就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优化组合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点成功,形成了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互动学习策略体系,并以科组为单位辐射到全年级语文老师,也正因为其优势凸现,所以难免有部分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依葫芦画瓢”,对每个具体的教学活动环节亦步亦趋,结果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成效。因此,创造性的合理使用所建构的互动学习策略体系,是我们这一课题研究的后续任务。
  (二)必须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
实施新课改后,随着教师教学职能的淡化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课堂管理日益重要。特别是我们所建构的互动学习策略体系,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都非常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生动活泼的课堂,倡导“活”与“实”的统一。因此,学习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提高教师对课堂环境的管理能力,尤其是对学生活动的管理能力,保证课堂教学的纪律性和探求知识的严密性,实现课堂教学的“活而实”,是我们课题组努力的方向。
总之,我们通过参与“优化小学语文课堂互动的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更坚定了我们科研能兴教的信心。在对本课题中期评估过程中,我们将通过总结和反思,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教研、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而加以完善。我会将更加努力学习各种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水平,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投入到课题实验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