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区级课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网站 > 区级课题 > 基于校园环境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的实践研究 > 阶段总结

“基于校园环境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来源:原创  发布人:冯凯  发布时间:2014-02-23  浏览次数:
执笔:戚区东方小学 冯凯
《基于校园环境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的实践研究》由戚区东方小学冯凯老师主持,课题组成员有:冯凯、吴卫华、单志贤、陈戈。本课题自2010年10月启动,经过将近三年的研究和实践,按照课题管理的要求,现向有关部门申请结题。研究报告如下: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1125日对外发布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称,“十一五”期间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地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经综合测算,2010年中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其中,了解必要科学知识的公民比例为14.67%,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公民比例为9.75%,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比例为64.94%
目前小学生科学素养整体较低其主要体现在:科学信息来源单一,视野狭窄;对科学术语和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较差,在科学方法的掌握,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而且在科学精神以及实验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语数英学科由于社会、家庭、学校都比较重视,使得这三门学科一直发展较快,呈一种高位发展的态势。术科虽是学校的半壁江山,但由于社会家庭的不重视,加上术科老师们的过多的自我轻视,使得学科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一直无法提升。科学活动仅限于课堂40分钟的教学,课外活动还停留在完成市区两级规定的学科活动上,很难在课外形成一个有系统、有特色的学科活动,比如:奇思妙想之类。科学学科的缺少必要的课内课外评价考评机制,使得学生无法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学习兴趣逐渐消退。
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我们要从小加强科学素养方面的教育,挖掘基于校园环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力提升在校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有助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人的发展角度和学校发展的角度老说,研究这个课题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概念的界定:
科学素养:我国学者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归纳出科学素养四个核心要素,即: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科学兴趣的培养是科学兴趣培养的前提和动力!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教材梳理,寻找基于校园环境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的学习内容和主题
2)通过活动过程指导的研究,提炼基于校园环境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活动的指导策略
3)通过活动过程的研究,提炼基于校园环境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学习策略
4)通过活动后评价的研究,提炼基于校园环境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的评价策略
5)形成基于校园环境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的资源包
四、基于校园环境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的实践研究内容
(一)通过梳理教材、谈话等方法调查寻找适合小学生兴趣和特点的学习内容和主题,通过梳理,查找科学教材中能提升小学生科学兴趣的主题和内容。
(二)加强实验小组长负责制,强化小组长在实验前后的引领作用,课上从低效、无结构的课堂教学向高效、有结构的课堂教学转化;全校小哥白尼社团、航模校队、“绿色东晓”、种植活动、果园管理活动等科学学科活动,要从单一、无序课外活动向多元、有序的系统活动转化。提炼出基于校园环境提升小学生科学兴趣的指导策略
(三)利用问题墙上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将自己的问题记录在上面、校园、教室植物的种植、红领巾广播台科普栏目、科技节等课后的综合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生,提炼出基于校园环境提升小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四)在提炼在活动中适合小学生年龄和兴趣特点并能有效激励小学生科学兴趣的评价策略
(五)在这过程中注意收集和整理,形成基于校园环境提升小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资源包。
五、研究的方法
(一)用调查法发现学生对基于校园环境科学课上哪些内容感兴趣。
(二)用行动研究法分析并提炼出基于校园环境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活动的指导策略。
(三)用行动研究法提炼出基于校园环境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学习策略。
(四)通过调查法,提炼出基于校园环境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的评价策略
六、研究过程:
围绕着研究的内容,开展了调查问卷、小哥白尼社团、航模校队和课堂教学侧重帮助学生归纳梳理一些学习策略,同时通过小组长负责制、校果园介绍、绿色东晓、生物角等研究侧重教学中指导策略,通过问题墙的活动研究并形成有效的评价策略。下面分两个方面就开展的活动和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阐述。
(一)在课堂教学方面:加强实验小组长负责制,在实验前各小组长再次明确实验的要求、步骤、注意事项并安排好活动的顺序记录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交流。普及实验前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知识。课外,全校小哥白尼社团、航模校队等科学学科活动,拓展学生在校科学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从点面结合,课内外结合等形式着手,着重从方法策略上加以指导
(二)为了提炼出基于校园环境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学习策略,①从校园果园的介绍: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对学生进行校园果树的普及教育,带领学生参观果园,介绍果树的名称、种植养护方面的知识。低年级同学还制作了部分保护果树的标牌。②开展“绿色东晓”活动方案。校园的生物角系列活动。二楼实验室边上生物角是科学学科特有的,有植物吊兰、芦荟等一些常见植物,也有金鱼等常见小动物等,之所有开展这个活动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学科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想要在这个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饲养、记录、责任人意识、主人翁意识等。③周一校红领巾电视台科普知识的电视视频,周三学生自主选择的科学知识讲座或视频。
开展了韭菜种植活动,孩子们从前期的策划、过程中的开展就参与其中,从一个箱子做韭菜试点开始,成果以后再向各小队铺开,在这过程中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提高。孩子们将自己的观察发现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作文写作指导,还有自己的研究报告。最后孩子们还通过班队课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做成韭菜饼和韭菜饺子和全班同学进行分享。孩子们第一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第一次有了成功的种植体验!
开展了桂花节系列活动,活动的前期策划、过程中的问题(如何收集挂花、如何弄干等),如何将收好的桂花做成桂花糕等!孩子们在过程一直处在如何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和语文学科整合孩子们写了大量的习作,开展了作文指导课;还拍了大量的做桂花糕做的过程图片,帮助孩子了解桂花糕的做法等知识;孩子们还学会了分享,将自己做的桂花糕和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进行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还通过红领巾电视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交流和分享。
此外,孩子们还种植丝瓜、玉米、西瓜等活动。在活动中促进人的发展,依托活动提炼基于校园环境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学习策略。
(三)课前的交流展示活动。课前是我们科学上一轮课题还学生提问权研究中比较成熟的方法,给学生一个可以方便交流的空间,集中展示交流有利于提升生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另外老师也可以通过它了解学生的想法。在这过程中提炼出适合小学生年龄和兴趣特点并能有效激励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策略。低年级比较喜欢实物,如小星星,对分数没有兴趣,高年级对实物不感兴趣,侧重情感类的表扬,评价过程喜欢分数。
(四)教师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结合区域进行校本和区级两个层面的教研活动,通过教研寻找基于校园环境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的内容和主题,研究小学生科学学习兴趣方面的评价策略。科学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的改变,原来的评价方式侧重于学期末的加分等,目标单一,不能形成持续的动力,现在将期末的总结性评价化成孩子们在校生活中的过程性评价,有科学课上的过程性表扬、有班级前面的流动墙、有校报、国旗下的讲话、有红领巾电视台、全校范围的达人评选等形式和活动,最让孩子感到自豪的还是小记者杂志。
七、研究成果:
(一)通过调查和梳理教材,发现了基于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主题和材料:三年级开始的植物种植、校园里的果树等。
(二)形成了系列活动:韭菜种植活动、本地圩墩公园桃花节、桂花节、我为母校留记忆——中葫芦、学校的达人评比等活动。
(三)总结和提炼基于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指导策略:1、以点带面进行指导,从三年级各班选小队开始试点,而各班先从最简单的韭菜种植试点开始,逐步扩大种植的范围。在具体的种植过程中注重班级种植小能手队伍的建设和果园观察记录员这两个队伍的建设。发挥学生这个小岗位的作用。2、整合学校三科整合资源,和班主任工作(班队、思品、综合实践)进行整合,进行综合指导,比如:班级管理中增设植物管理员等岗位,和语文学科进行整合开展“爱满东小、绿满果园”征文活动。3、将学生在校生活和学生科学学习内容和时间进行整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科学制作、科学发现进行指导,注重在校生活时间内进行指导。要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活动和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4、注重对学生科学学习过程的生成性资源进行指导:利用班级流动橱窗、班队活动、校报、红领巾电视台等活动进行及时的宣传,让孩子成为孩子中的明星!
提炼了基于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学习策略:1、利用校园环境进行科学学习,亲身经历孩子们植物成长过程,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2能利用记录自己的发现和疑惑,利用网络、图书等进行资料的查阅。3、利用科学课堂进行科学学习,将自己在观察过程、制作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或者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惑。4、能在班级小岗位的组织下有序的主动进行观察研究,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并能撰写相应的研究报告。
(四)基于研究,师生的发生的变化:全校从去年开始掀起了一阵种植热,养绿护绿已经成为孩子们新的兴趣点。课间,孩子们追逐打闹等不文明的现象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蹲在教室门口进行观察,孩子们珍爱生命的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文明礼貌的和谐校园的新气象正在逐步形成。今年孩子们又在去年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养绿护绿活动!
老师们在孩子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孩子们需要种植方面的知识,老师们就结合三科整合,从时间和空间上有力的促进了孩子的研究。老师们也开展了类似的种植研究活动,原先的浮躁、功利的情绪被眼前的绿色慢慢的化解,一种积极向上,沉下心来做教育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可以说,养绿护绿活动正在逐步改变着东方小学的每一个人!
(五)提炼了基于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评价策略:1、修改完善了科学学科的评价策略,增加了从学生在校的科学研究活动等方面进行评价。2、和(班队、思品、综合实践)等学科开展整体评价,并于学期末开展班级种植能力的评选工作。3、借助班级的流动橱窗、红领巾电视台等平台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研究的内驱力,鼓励学生开展研究。4、推荐学生观察日记中较好的文章到校报、小记者站、常州晚报等媒体进行发表。
(五)形成并完整了整合活动的资料包。
(六)形成了高质量的论文:《如何看待教材的矛盾之处》发《表课程与教学》2011第六期;《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反思》获省未来杯三等奖、;《谈吸热散热教材解读过程中的疑惑和启示》获省实验论文一等奖、市实验论文一等奖;《科学概念的建构应与学生质疑品质结合起来》市年会论文三等奖;《解读矛盾的教材后给我的启示》市新观念好实践论文一等奖;《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市新观念好实践二等奖;《如何优化实验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获常州市年会论文一等奖。《研究铁钉的价值何在》发表于《科学课》2013年第4期上。学生后灵烨、吴其宪两位同学的文章发表在常州晚报。
(七)科学学业质量的评价方式:不再追求期末的加分了,现在更加关注孩子们在校生活中的过程性评价,具体为:有科学课上的过程性表扬、有班级前面的流动墙、有校报、国旗下的讲话、常州晚报、有红领巾电视台、达人的评选等形式和活动,最让孩子感到自豪的还是小记者杂志。我们追求的不是分数,而是学生实实在在的成长!
八、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后续研究设想
(一)在访问调查问卷的时候遇到了学生不愿意去填写,或者填写的质量不高,然后就利用科学课课前时间进行交流,不集中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访问法发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很多,普遍的话题有,比如:宇宙空间知识、外星人、校园里的动植物(尤其是新种植的果树),还有些个别话题,一些常见现象的解释:早晨一定不能看见月亮吗?在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①学生个体差异比较大,想法千奇百怪。②学生的表述能力不强,有词不达意的现象。③学生关于宇宙比关注身边事物感兴趣。④学生对书本上的实验关注度不高。喜欢虚幻故事情节和人物。学生喜欢魔幻故事情节和人物可能和学生平时看的电视节目以及魔幻图书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学生学习生活枯燥有关系,想要得到身心自由,不被任何人牵绊。针对上述情况,一方面和科学科学评价结合起来,另外也不要求学生统一时间的完成问卷,可以利用其他时间完成问卷。
(二)用案例研究法分析推进校内外科学活动的指导策略研究过程中问题:①校内活动,学生的热情持续时间较短。尤其是让他们自主学习或活动时。②校外的活动,时间、空间没有保障,难开展。③学生在校内具体活动时老师的指导还不够,还不能全部照顾到,没有照顾到的小组效果差。④学生在校活动时间相对不够,部分老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热情持续时间不够一方面和学生本身年龄特点有关系,喜欢新的新鲜事物,另一方面老师的评价制度没有及时跟上。另外校内开展的活动包括课堂上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学生的差异性还是很大的,能力强的学生对课上的内容都懂了,不感兴趣,不愿意参加。能力差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看不懂,从心里就抵制学习,课刚开始还行,越往后注意越分散。校内科学活动,学生的注意力常常由于没有明确活动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而使得活动不能很好的开展。针对这个情况,在教学上用“大问题”进行重心下移,对学生开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导入新课,在具体实验操作过程发挥实验小组长的引领作用,强化对实验过程有效性的管理。在课外活动中侧重校园内的岗位设置,侧重岗位上的评价机制的建设。同时在这两方面加强指导,面层面指导共性问题,点层面指导个别突出问题。
(三)用案例研究法分析推进校内外科学活动的学习策略研究过程中问题: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方法、课堂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各有不同,有些共性的学习规律、遗忘规律还是容易发现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各有新的,方法各不相同,让全体同学都思考自己的学习策略,侧重对一些学习效果较好的同学进行介绍。形成共识后推广,并指导他们形成具体策略。
后续设想:
 (一)注重学科间的整合融通。课程间的整合和融通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说教育中还有未被开发的领域,那必然是学科与学科的交叉领域。随着现在信息技术的飞跃式发展,学科间的壁垒已经开始逐步消失,慢慢的走向深层次的融合,那些还没有被发现的领域将一一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也必然一一的被我们所探索和研究。研究学科间的融合点一方面可以节约研究的时间,开展同一活动的横向拓展,避免同样的知识反复教,效果低下;另一方面还可以从一个学科的一个研究点纵向的向不同学科进行延伸,挖掘活动的综合育人价值。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去挖掘有价值的整合点。
(二)注重过程性系列化研究。本次活动是以项目的形式开展研究的,由于是初次研究,研究的经验不足,事先的预想还不够充分。例如:在做对比实验的时候从实验过程中变量的控制上,受到了孩子认知能力的限制,有部分孩子能理解,还有部分孩子还不能理解;其次孩子的做实验时还没有留有不要的痕迹和资料,例如:可以用填写研究报告、观察日记或拍照等方式记录下实验的全过程,这样就不会出现在总结交流时孩子会有遗忘现象了。另外这次研究韭菜的生长过程中,作为指导老师还可以留下部分韭菜继续生长,为明年的韭菜准备韭菜种子,这样从种子到种子才能算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要注意过程性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三)提倡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小学科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尤其是在现在的E学习的教学背景下,学习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与时俱进,适应孩子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开发更多的探究性学习项目,不断满足孩子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用不同的方式不断的激励孩子继续研究下去,本项目中“种植小达人”的评比只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方法和途径,而非最终目标。
(四)引导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孩子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了,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去教育孩子,发挥教育的最大作用,让他一生受益。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静下心来好好的思索一番了。学知识是基础和根本,学能力的方法则显得尤为重要,孩子是未来的公民,必须要逐步培养孩子的未来“公民意识”就必须要从小就进行这方面的熏陶和培养。利用自己在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来改善自己生活的环境——美化我们的校园则是我们要重点提倡了。未来可以将校园中的“死角”作为一个项目进行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