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区级课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网站 > 区级课题 > 基于校园环境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的实践研究 > 专题学习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二

来源:原创  发布人:冯凯  发布时间:2011-12-09  浏览次数:
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迈出了第二步,研究和实践的主题是:怎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也就是说,以“还”为基础,向上跨一台阶,达到““多向互动”。这里的多向,包括教师与全体、部分或个别学生之间的不同性质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个体间、个体与小组或全班。小组与小组间多边式和不同性质的互动。对这种互动的要求不仅是关注“积极”,更要把握住有效(相对于形式的“动”、不产生实际效果和交互推进教学作用的“动”)和高质量(不仅是学科基础性知识、能力要达标,还要争取实现比各班、各人不同的学生初始状态高的成绩,更要提高教学从多方面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发展的质量)。
在第二步的改革研究中,我们主要从三方面要求和帮助教师实现改革的目标,一是加强课前“教学设计”(13)的研究力度,使教帅在设计中就有“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用新的设计全支撑新教学过程的构建。要求教师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姻熟于心。二是在上课时,教师要学会倾听,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身上,要学会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包括评价、追问、启发、判断、组织等),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是加强课后的反思与研究,以“积极”、“有效”、“高质量”为标准,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真实体验来进行。这些要求都是为了使教师通过自己每天进行的教学实践,形成和提升因新教学过程改革而产生的、一种过去不被强调的教学能力——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最终使教师每天进行的教学实践都成为研究性的改革实践,都成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实践,成为使教师能感受自己作为课堂教学创造者的尊严与欢乐的实践。
 
上述探索使我们形成了两个关于教学过程如何动态生成的重要的新认识。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学生进入教学的初始状态,是教学能否对学生发展起真实、有效作用的基础性资源,也是课堂上师生交互作用的起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通过教学后学生呈现的变化状态,则是评价性资源和下一个教学流程的基础性资源。有了这种“活资源”的意识,教师才会在课前、课堂和课后,把目己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努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上,才会不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教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的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才会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共同创造者。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见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水平上,做只有也应该由教师来完成的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要知道绝不是学生的主动活动就能自发推进教学过程,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的重要作用的主动发挥,就不能有高质量、有效的互动,学生将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失去了它的意义。
 
实验教师在第二阶段的改革研究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智慧和创造力,新的课堂教学形态正是在他们共同的努力创造中,逐渐清晰、通畅和呈现出特有的品质。优秀实验教师的创造,通过学校、学区、区教育局、课题组举行的多次定期和不定期的现场研讨,一方面传播开来,结进入实验的其他教师创造的信心和启发,同时也促进了创造者的发展.催生了新的更高要求。
对于课题组来说,教师的创造不仅给我们带来鼓舞和信心,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式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1)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活动,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体验、问题、想法或预习时收集的信息,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开发学生的“原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2)在教帅初步汇集资源基础上,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生长元”;(3)通过网络式的生生、师生多向互动,形成对“生长元”多解的“方案性资源”;(4)教师汇集不同的方案性资源,组织学生一起进行讨论、比较。评价、互补、修正,形成较不同方案性资源更为丰富、综合、完善的新认识,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以上四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展开逻辑环。在一节课上这一教学展开逻辑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简化了。它可以占满整个一节课,也可以超过一节课,还可以在一节课上有两次或三次的呈现、总之,这不是根本性的,更重要的是教师对这一展开逻辑环内涵和意义的理解,并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的具体构建。
目前,“新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已进人初步形成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式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环,去创造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更多的新型的课,逐渐形成结合学科和年级的新型课的类型系列,以提高每个实验教师重建教学过程的自觉性、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教学创造的自觉性的第三阶段。我们相信,只要持续不懈地采用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相互推进的研究策略,只要全体研究人员、实验人员坚持走学习、批判、实践、反思、重建、再学习的创造革新之路,我们就能重建起21世纪新基础教育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新课堂教学,并在重建过程中使师生真正感受作为课的共同创造者的欢乐,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质量。
 
实验教师在第二阶段的改革研究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智慧和创造力,新的课堂教学形态正是在他们共同的努力创造中,逐渐清晰、通畅和呈现出特有的品质。优秀实验教师的创造,通过学校、学区、区教育局、课题组举行的多次定期和不定期的现场研讨,一方面传播开来,结进入实验的其他教师创造的信心和启发,同时也促进了创造者的发展.催生了新的更高要求。
对于课题组来说,教师的创造不仅给我们带来鼓舞和信心,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式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1)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活动,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体验、问题、想法或预习时收集的信息,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开发学生的“原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2)在教帅初步汇集资源基础上,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生长元”;(3)通过网络式的生生、师生多向互动,形成对“生长元”多解的“方案性资源”;(4)教师汇集不同的方案性资源,组织学生一起进行讨论、比较。评价、互补、修正,形成较不同方案性资源更为丰富、综合、完善的新认识,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以上四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展开逻辑环。在一节课上这一教学展开逻辑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简化了。它可以占满整个一节课,也可以超过一节课,还可以在一节课上有两次或三次的呈现、总之,这不是根本性的,更重要的是教师对这一展开逻辑环内涵和意义的理解,并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的具体构建。
目前,“新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已进人初步形成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式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环,去创造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更多的新型的课,逐渐形成结合学科和年级的新型课的类型系列,以提高每个实验教师重建教学过程的自觉性、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教学创造的自觉性的第三阶段。我们相信,只要持续不懈地采用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相互推进的研究策略,只要全体研究人员、实验人员坚持走学习、批判、实践、反思、重建、再学习的创造革新之路,我们就能重建起21世纪新基础教育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新课堂教学,并在重建过程中使师生真正感受作为课的共同创造者的欢乐,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