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区级课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网站 > 区级课题 > 基于生活构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体系的研究 > 课题概览

评审书

来源:原创  发布人:王薇  发布时间:2016-04-08  浏览次数: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  基于生活构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              活动体系的研究__________________            

          王薇_____姜群 ______               

所在单位     戚墅堰东方小学____________    

申请日期         20163______ ______               

审批日期_________20163      ________

 

 

  

一、研究人员

课 题 主 持 人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学科

工作单位

职务

王薇

35

小学一级

数学

戚墅堰东方小学

教导副职

姜群

38

中小学一级

数学

戚墅堰东方小学

教研组长

课 题 组 其 他 主 要 成 员

姓名

职称

职务

学科

在课题研究中人分工

顾小亚

小学二级

教研组长

数学

整体负责二年级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开展。

张玥

小学

教研组长

数学

整体负责三年级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开展。

王莉

小学一级

教研组长

数学

整体负责四年级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开展。

秦露霞

小学

数学

整体负责五年级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开展。

李素芬

小学一级

教研组长

数学

整体负责六年级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开展。

赵美琴

小学一级

数学

课堂实践研究,并撰写相关的反思和小结。

谢静

小学一级

数学

整理相关资料,做好收集和上传的工作。

朱燕

小学

数学

整理相关资料,做好收集和上传的工作。

顾峥蕾

小学

数学

整体负责一年级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开展。

李晶君

小学

数学

课堂实践研究,侧重于低年段学生研究教学,并撰写日常活动小结及反思。

  注:课题主持人至多2人,其他主要成员至多10人。

 

 

二、课题设计

(一)研究背景(研究这一问题的原因、意义和基础)

一、正确理解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内涵及教育价值

(一)“综合与实践”的内涵:

“综合与实践”是指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同时,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传统知识接受方式的课程。它在课程结构上,是学校、教师及学生“课程自由度”最大、“课程空间”最广、“课程实施”最为灵活的课程,它取走了罩在学生学习上的“玻璃罩”,它可以使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跳得更高、飞得更远。

从“综合与实践”的内涵看来,主要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基础,以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综合性、生成性、开放性等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综合与实践”活动作为《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新的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性。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性

①综合性   综合性是“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应包括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生活、学生与自我关系等基本问题。它的设计和实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②实践性   “综合与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而不是在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中构建的课程。它是为学生创设实践的环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程。它强调探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等多种实践性学习活动。

③开放性   “综合与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课程领域,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的活动。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都是开放的。没有统一的内容载体、没有千篇一律的纸质化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地方、学校、教师、学生拥有完整意义的自主权。

④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师生对话下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生的课程,其形成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这就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不是根据预定模式机械地装配的过程。对于活动主题、方式、过程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自身的现实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从而最终自主确定或选择的。

⑤自主性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尊重个体差异、倡导价值多元的基本特征,它强调活动是“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而不是靠处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可以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和活动结果呈现方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办代替学生的活动。

(二)“综合与实践”的教育价值:

“综合与实践”的教育价值在于三个方面,即三个“重建”:

①重建课程观   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

②重建教学观   “专业个人主义”→“协同教学”,恢复学生在知识构建中的主体地位;消除师生之间“知识权威”与“无知者”的紧张关系。

③重建学习观   从学习“单纯的认知行为”→“整体学习”和“全人学习”;学习从“封闭的个体行为”→“合作与交流”。

二、深刻领悟“综合与实践”活动对学生发展价值的体现。

(一)、学生解决问题和学会生活的能力得到发展

1、在“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学习提高了学习能力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学生主要围绕一个主题以研究、调查、体验等方式进行学习。在时刻变化的真实环境中的活动过程总会存在一些不可知的因素,碰到一些不曾遇到的困难,而学生为了完成任务,想方设法地去寻求解决途径。很多学生局限于自己的经历,在一些活动中凭一股冲动,想当然去办事,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容易受到挫折。在《设计校园》的活动中,学生在第一次的调查活动中遇到了困难,发出抱怨,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向老师发出求救信号。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在面临“第一次活动就失败了,我们不知道去哪个学校,况且他们未必会让我们进入学校”的情况下,纷纷想到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和可行的办法,如“我妈是某学校的老师,肯定知道怎样进入学校”,“我们派代表去,要态度好一些,诚恳一些”,并思考为避免再次失败应该注意的问题。如“在和学校管理员商量活动的时候,该注意什么”,教师针对这些问题,能够为学生提供最恰当的帮助,比如实时开展文明礼仪、道德方面的教育。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学生此时的学习也是最有效的。同时,在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系统全面的思考能力得到锻炼,思维得到发展。

2、学生的生活能力在“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中得到提高

“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主题很多是围绕学生自身的生活而展开的,这对于学生生活能力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比如《节约用水》来看,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浪费水的情境下,获得如何来减少浪费水的意识。如学生在看到有水龙头没有关紧,在漏水时,能将其关紧。如有学生看到有人将没喝完的水将其捡起来浇花或树木。这些活动对于学生在类似的浪费水情境中的自我节约用水是极为重要的。

(二)、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发展和提高

1、“综合与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相比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人与人交往的机会和空间。

    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中,学生经常要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进行调查、访问,收集资料,了解情况,这就对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提出一定的挑战。因为在活动当中,不是所有的调查、访问对象都能够与学生合作,学生自己在活动计划中也会遇到类似“别人不理我们怎么办”的问题,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为了达到目的,学生积极主动地想各种办法克服困难,学会观察人,了解人,进而采取合适的方式与人沟通,体验到良好交流方式和技巧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2、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了增强

   “综合与实践”活动强调让学生在活动的体验和实践中了解社会、服务社区,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都取自于学生身边的题材,是学生所关心的内容,学生能够从这些跟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活动中激发起自己关爱社会、服务他人的良好意识。这对于改变当前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他人、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等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三)、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得到发展

   从“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来看,它以其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开阔了学生的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动手能力得到增强,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总的来讲,在具体实施层面,“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基本上体现了它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价值,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发展社会交往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方面来看,学生都有很大的变化。

(二)理论分析(有关概念界定,理论依据,研究动态,本课题创新之处等)

1.【概念界定】“综合与实践”是指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的成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会逐步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2.【理论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实践与综合’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因此,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它是对数学学科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运用的过程。它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以学生的直接体验和最新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主题研究为基本形式,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

3.【研究动态】尽管一线教师对它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仔细剖析实际教学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内容选择无从下手、活动组织力不从心、教学重心有失偏颇等,加上主观上将其简单等同于“综合练习”或者轻易看成“兴趣活动”,导致了教学方向的偏离,降低了活动的效益。

    本课题就是通过构建基于生活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体系,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探索出“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组织方式与指导策略,并改进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评价。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

 

 

 

(三)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与实践,力求达到如下目标:

 1. 构建起基于生活,结合国家课程构和校本课程,突出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学数学、用数学能力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体系。

2.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出一套“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组织方式,形成富有特色的指导策略。

3. 通过对构建“综合与实践”活动体系的研究与行动,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4. 通过对构建“综合与实践”活动体系的研究与行动,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增强课程意识,使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数学专业素养、课程建设能力、教学革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有较大提高。

(四)研究内容

1、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含义、目的、特点和重要价值以及“基于生活“的文献研究。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强调其综合性、强调其实践性,而其内容都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基于生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偏离现实的生活实际,联系工农业生产生活,从生活中产生活动的主题。在生活中选题,同时也在生活中体验。

2、当前小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情况分析。

3、基于课程内容和现实生活构建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目标与内容体系的研究

(1)基于课堂   数学教材中有一些数学综合实践的内容,以往在教学中,教师不够重视,往往采用简单处理,甚至直接跳过。本次研究将梳理出全段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2)基于现实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氟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基于这个原则,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因此,本次研究将结合年段特点、教学进度补充教材以外的数学综合实践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体验生活,认识社会。数学知识与其它学科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数学知识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综合应用。本次研究也希望能开拓视野,让小学数学综合实践的体系更为完整和丰富。

4、基于生活,创新“综合与实践”活动组织方式与指导策略的研究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活动教学,老师在组织开展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困惑。本次研究将从课堂实施、指导策略等方面开展实验,并希望能形成一些较为优秀的教案及课例。

5、改进“综合与实践”活动评价的研究

与学科评价不同,在实践活动中,要充分体现数学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探究性、趣味性,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人人要学数学,事事需要数学,让学生自发地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数学,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因此采用怎样科学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也是本次研究的方向。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用行动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进行研究。拟采用文献研究和查阅、问卷调查、个案分析、参与性观察、实验研究等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进行学习,提炼适合课题的观点和方法,参阅《小学数学教育学》、《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数学课程标准》、《教育心理学》等相关书籍,以充实课题研究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提高其课题研究能力。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及时了解教师教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及学生学习状况,并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3、行动研究法:结合学校师生的实际开展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计划、实施、观察、反思这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在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创生,丰富理论,优化实践。

4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将依据研究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反思、案例、论文和总结。

 

(六)研究计划

(一)申报阶段(2016年3月-2016年9月)

1.主要任务: 界定课题、按照实验研究的内容,成立课题组,制定研究工作制度,分解各成员研究任务,明确各自职责。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各类期刊、出版物中有关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资料,做好课题申报工作。 

    2.主要措施:建立学习制度,开展读书沙龙。

(二)实施阶段(2016年10月-2017年11月)

1.主要任务:形成较为完整的具有东小校本化设计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体系,并通过课堂研究形成较为成熟的组织方式和指导策略,尝试改进“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

   2.主要措施: 定期开展课题研究课,结合课内课外进行实践研究。一方面梳理出数学教材中原有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能力水平补充相应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形成完整的体系。课题组成员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理论学习与研究,努力探索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组织方式和指导策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课题组成员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要求课题组成员每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每学期写一篇课题教学论文

(三)总结阶段 2017年12月-2018年3月)

    1.主要任务: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论文、完成相关策略结题报告。根据情况对研究课题结果进行推广。

2.主要措施:课题组做好阶段研究和汇报活动;教师定期撰写专题论文;认真做好研究过程中的资料积累、整理、分析、归档工作。  

 

(七)预期成果(理论成果,实践成效)

1.基于课程内容和现实生活,构建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目标与内容体系。

2.基于生活,创新“综合与实践”活动组织方式与指导策略,课题组成员要求围绕课题,进行课堂研究,并形成成熟案例。

3.课题组成员要求围绕课题,撰写专题论文,并形成论文集。

4.研究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

5.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八)推进措施(推进本课题顺利进行的具体措施)

1.学校行政从制度上对课题进行监控和经费保障,促进老师对课题实施的投入,分工明确,对课题的阶段实施进行评价,对老师的研究成果进行奖励,在设施设备上加强投入,改善教学环境,确保课题顺利的开展。

2.为了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课题组建立了规范的管理制度,按课题计划的实施对每个课题组的成员进行责任明确,按节点日期对每块工作进行评价,针对问题,重新调整实施策略。

3.针对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进行理论学习,提炼适合课题的观点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制定学习制度,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读书沙龙,重视学习研究。

4.加强团队合作研究,通过交流研究方式,不断反思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做好记录。

 

三、评审意见

所在单位意见

区教育局教研室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盖章:

    注:2-5页格式可以根据填写内容有所调整,第6页不能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