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区级课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网站 > 区级课题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 > 理论导航

小学活动型综合课程实施策略

来源:转载  发布人:汤皎丽  发布时间:2014-07-15  浏览次数:
小学活动型综合课程实施策略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谢小琴
 
 
 

摘 要:小学活动型综合课程是最能突现新课程改革精神的科目,其特殊性质对专任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仿照一般课程实施的过程将活动型综合课程分为教学方案的设计、课程的具体实施、对课程评价三个阶段,针对各个阶段进行课程实施策略分析。教学方案的设计策略,课程的实施策略,对课程实施过程及其效果的评价策略是整个活动型综合课程完整实施高效实施的必备策略。

关键词:教学方案的设计策略 课程实施的策略 评价策略

活动型综合课程以学生的学习性、探究性活动为主体,其课程内容具有高度综合性,重视知识的高度整和性。在小学阶段典型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有低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中高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及一些学校校本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型综合课程的特殊性质对专任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仿照一般课程实施的过程将活动型综合课程分为教学方案的设计、课程的具体实施、对课程实施过程及效果的评价三个部分,对其实施中必须的策略进行具体分析,以使活动型综合课程能够高效率、高水平的实施。

一、教学方案的设计策略

实际上,活动型综合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体现的是一种整合的能力,即将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不同事件进行整合,将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进行整合,将行为修养与知识认识的培养进行整合,从而形成系统的教学方案。以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为例。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较为活泼的教学形态,将一些品德认识的较高层次的内容与一些简单的生活常识融入课程,并对儿童的行为习惯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一般来说,活动型综合课程设计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领悟与掌握活动型综合课程的课程目标

新课改精神提倡教师从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去发现教学素材,教材只是作为教学参考,而不是现成的教案。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自行设计教学方案,不能再照搬教材或者教参上课。但儿童的生活世界丰富多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教师如何选取重要问题呢?儿童世界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事情发生,教师如何选取典型事件呢?正确的回答是一切根据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对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所期望达到的程度,主要包括认知、技能、情感和应用四类。唯有对课程目标有深刻的领悟和全面把握,教师才能设计编写达到课程目标的各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才能构建教学活动方案的整体框架,才能从教学目标出发去寻找生活中的素材,才能在教学主题与典型案例的选取上得心应手,并设法将其整合,融入自己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学主题的确定及活动案例的选取

活动型综合课程主题的确定与案例的选取,要贴近身边儿童的现实生活,源于儿童的生活世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对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及时发现儿童生活世界中的问题与冲突,从而将其升华为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较好的备课习惯和策略。此外,教科书、图书馆中的相关刊物、音像材料、互联网、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等都是教师设计教学主题和教学方案的资源。

在主题的拟订与案例的选取中,教师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进展状况相配合,能与其它学科或者教育活动适当结合而不重复,有时甚至可以与其它学科的教师合作授课,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合作不失为活动型综合课程的有效途径。

)课程呈现方式的设计

小学阶段儿童对行为的理解有很大的具体性和情境性,对知识的学习要求较大的趣味性。因此,教学活动方案的实施需要教师动脑筋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于儿童。主要的呈现形态有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教学游戏、操作性实践性活动、现场调查、资料收集、讨论、参观、欣赏、讲故事等等,此外,讲授法也是不可或缺的,小学儿童由于自身经历与经验的限制,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对一些较高层次的行为要求与标准也并不理解,需要教师“明其理”。

我们以“植树”这个主题活动为例,来看一下这个主题教学活动方案的具体设计。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融合进许多生活中须用的基本常识,各类学科最基础的知识。比如,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中,教师可以告知孩子们树木的生长特性,各种树木的不同特征以及植树可以给人类带来的种种好处,这属于植物学学科的内容。当然了,为了锻炼孩子们的探究意识与信息获取能力,教师完全可以将问题抛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找答案。在这个阶段可以设计各种活泼的教学形式。接下来的植树活动可以如下安排:第一步,全班级的同学进行分组,让学生自由进行尝试,怎么样分组才能最合理,这其实是在教给学生最基本的除法知识;第二步,告诉同学们所挖树沟的深度,多少厘米,多少分米,这就教给了孩子们最基本的测量;教给孩子们怎样使用铁锹省劲,这又是对孩子们劳动技能的培训。第三步引导孩子们在植树时进行具体的分工,谁挖坑,谁抬水,让孩子们动脑筋进行分工合作,这不仅穿插进了统筹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在植树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对孩子们的劳动进行及时的总结性评价。对各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的孩子们进行表扬。如果活动中有孩子在故意捣乱,要个别指出,并且适时开导,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师更可以将这次活动延伸入课下,让孩子们写一些关于植树的小短文,让孩子们以自己的劳动成果为荣,比如看哪个小组的小树苗先发芽,哪个小组的小树保护的好,如此教学的影响力真正发挥了出来,课堂真正得到了延伸。

儿童认识的内化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能力的发展以及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学方案的设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连续性、系统性,从而使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与体验。但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有时需要对儿童的一些行为习惯进行培养,而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又绝非一时就可以养成,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必要时设计不同主题、但要求类似的行为的活动,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得到强化。

二、课程的实施策略

活动型综合课程的实施方式灵活多样,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同一主题的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可以灵活机动,根据活动的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教学地点既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户外。关键的问题在于教师具备组织与控制教学活动过程的能力。在教学活动正式进行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课堂规则的澄清

在主题活动开始之前,有必要讲清活动的规则与儿童应遵守的纪律。有令在先,孩子们就会在活动中自觉的去遵守。这比在课堂出现混乱在强调纪律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对儿童课堂行为的准确把握

在主题活动进行中,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由于意志力较差,好奇心强,常常不能坚持专注于教学活动本身。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教学步骤之间的紧密衔接,活动形式的稳中有变,尽量使儿童感到活动的新颖性与趣味性。在活动的难度上要能够让儿童全力以赴。在孩子们需要独立完成任务或承担不同角色时,要注意儿童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可以适当使孩子们各自的任务或角色有稍微的差别,使每个孩子都能专注于自身的任务或角色,而不至于一部分孩子提前完成任务或角色扮演就开始分心捣乱,而另一部分孩子又由于不能胜任任务或角色而灰心丧气。

(三)控制力与关注力的合理分配

在课堂中,控制力与关注力是并行的。在加强教学过程的控制力时,往往会将关注力集中于一些活泼好动的孩子身上,而对于一些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比较怯懦的孩子则有忽略,这是要注意避免的,教师要对这些孩子加以鼓励,给予其展现自我的机会。对于在户外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对儿童的安全问题负责。专任教师在必要时可以请同行帮助监控活动进行情况,或者请班干部负责查点,或者要求儿童同伴之间互相监督。

对教学中的违纪儿童要在讲清道理的情况下进行批评教育,不能娇纵。对于活动中的突发事件,比如儿童的意外受伤,活动过程出现教师备课中预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必须沉着冷静,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任何时候,教师要记住自己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负责人,整个班级的控制者。

三、对课程实施过程及其效果的评价策略

由于活动型综合课程的实施效果是学生与教师在一定的场合或环境下共同活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人为的许多可控制因素,又有许多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因此对课程实施过程及其效果的评价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教学活动中人的表现行为的评价,二是教师对整个课程实施的整体评价。

(一)对教学活动中人的表现行为的评价,

在这其中包括了对儿童的评价与对教师自身的反思性评价。对儿童的评价要及时。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生活经验与教育经历的限制,品德判断能力还尚未成熟,成人的批评与表扬乃是其品德认知深化和进行品德行为判断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对小学学生的品德发展与良好生活习惯以及行为修养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性评价是改进教学工作的必要环节,教师能从对自己教学工作的的评价中进行深刻地反思,从而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课程实施能力。

(二)教师对整个课程实施过程及结果的整体评价。

教师形成对课程进行评价的意识是整个活动型综合课程得到反馈,得以改进的关键。从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以及教学活动结果这一个完整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课程的实施进行整体性的评价,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评价以儿童的发展为基本原则,以是否促进了每一个儿童的发展为基准,对每一位儿童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状况进行估计。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否考虑周到,教学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是否根据教学活动实际进展状况进行适时的调整,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如何是活动型综合课程专任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反复进行思考的问题。

(三)活动型综合课程的学业成绩评价制度的改革策略

活动型综合课程的考试应该彻底旧貌换新颜,以全新的评价方式来替代考试。按评价进行的时间来分,有两种评价:一是当堂评价,即对儿童课堂行为表现和活动成果的评价与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当堂问答;二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评价,评价则从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的教学任务结束后进行,注重考察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扩展应用,评价可以多种形式进行。在《品德与生活》以及《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还可以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的道德认知状况进行评价。在学期末,教师对学生进行各次成绩的综合性评价,而不用专门进行期末的考试。通过以上评价策略,孩子们能在有趣而无压力的情况下,动手动脑,获得身心的健康良好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学习精神。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8

[2] 方晓波.《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1

注释:

 高孝传,杨宝山,刘明才主编.《课程目标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