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区级课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网站 > 区级课题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 > 理论导航

以主题式综合实践为载体实现多学科统整的实践研究

来源:转载  发布人:汤皎丽  发布时间:2014-07-15  浏览次数:
以主题式综合实践为载体实现多学科统整的实践研究
 
浙江嘉兴市 东北师范大学南湖实验学校  课题组
 
 
一、研究问题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丰富和完善三级课程体系的需要,有利于将学科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
新课程改革设置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目前的国家课程仍旧是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不足;知识课程为主,动手课程不足;选择性有增强但与学生适应还有差距。为了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国家课程必须校本化实施,针对学校学生特点和优势,挖掘教学资源,对学科课程进行二度开发。
而新课程条件下的学科课程目标也趋向多维,实施途径日趋多元,除了课堂教学,还包括综合性学习、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我们开展的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围绕某一主题从各学科的视角设计并开展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将已经学过的或正在学习的学科知识融合在具体的情景中,将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与学校实际相结合,使学习更加综合化和生活化。
2.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需要,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实现多学科的统整,还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平台,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长期以来,人们的脑海中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念:课程就是教科书,学习就是读书,读书成了学生学习最基本、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即所谓“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新课程提出了课程内容选择与自然、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使自然、生活、社会成为课程资源。这意味着课程已不再是一份教材,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社会即课程。新课改也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能逐步改变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
主题式实践活动将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紧密结合,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做中学、玩中学,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主题式实践活动“开心农场我做主”,就需要学生进行设计(数学、科学)、观察(科学、语文)、统计(数学)、访问(语文)、种植(劳技)等实践活动,涉及不同学科内容,侧重于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综合运用。教师利用真实的场景指导学生的各科学习,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获得的知识以及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既促进学科课程的学习,又有助于知识的整合和建构、拓展和加深。
与此同时,课程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也在要求中小学课程反映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纳入一些重要的综合性知识,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而课程综合化的发展必然要求在课程内容和课程组织上有所革新,新的学习方式应运而生。
3.学校的优势及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强大的专业团队与扎实的实践研究,有望走出一条“以主题式综合实践为载体实现多学科整合”的成功之路。
本校虽然建校时间不到两年,但学校已经拥有一批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和底蕴深厚的硕博团队,他们个个学历高、素养好,教育理念新,研究能力强,拥有几乎涵盖中小学教育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4项,区级科研项目19项,每年取得的科研成果位居本地区之首,还成功开发了《快乐数学》、《童趣英语》等多门校本课程,科研成为强校之本。现在老师们在扎实开展好各科教学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具有学校特色且可操作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实现跨学科的综合学习和应用性的实践学习,丰富小学课程,加深和拓展各科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二)研究问题
1.如何选择具有地方特点和东师烙印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2.如何实施能够实现多学科统整的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
3.如何通过实践体验,对学生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提升进行有效评价,最终启迪学生终生受用的智慧?
4.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怎样激发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发挥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实施者和创造者的积极作用?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主题式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关于主题式教学的理论研究
(1)主题式教学的概念
Kova]ik&Olsen1994提出了统整主题教学(Integrated Thematic Instruction,ITI),是指以主题为中心,结合脑部发展,教学策略及课程发展,由教师建构生活中的议题,发展主题教学,设计探究活动、评鉴,注重课程与教师的统整以及学科之间的统整,兼具垂直式与水平式的设计。
(2)主题式教学的步骤
MaryEllen Vogt教授认为交叉学科主题教学设计应遵循如下几步:选择主题;选择一个核心概念引导教学;鉴别被教的技能与策略;鉴别一系列适当的资源;制作时间表;评价。
台湾学者黄永和在1999年提出主题学习设计的六个基本步骤,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实践指导。具体包括:决定组织中心;发展概念网络;决定学习内容;建立引导性问题;设计教学活动;决定评价方式。
2.主题式课程与教学的实践研究
(1)“主题式”综合课程
中小学综合课程主要是一种主题式设计。常见的有多学科课程、科际课程和超学科课程三种设计模式。综合课程设计的主题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学生生活中的经验、社会中的热门话题,也可以是学科知识概念、时令节日等。主题式综合课程设计方案的撰写有其特殊的要求,需要突出设计理念及教材架构。主题式综合课程的设计方案,一般由学习主题、教学对象、教学时间、设计理念、教材架构、课程目标、教学准备、活动流程、课程评价等部分构成。[1]
上海市实验学校开发的综合课程就是主题式综合课程的典型代表,该校为实现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和谐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的需要、联系课程资源的实际,重点采用了递进式和综合式的综合课程主题设计方式,围绕六个大主题进行综合课程的开发,开发出了两大系列、六个主题:人文系列的分别为“我爱我家”、“爱我家乡”、“回眸中华古文明”,自然科学系列的分别为“我爱森林”、“爱我海洋”、“爱我天空”。[2]
南京市中小学学习力研究中心基于现阶段小学学科分设精细、学生学习力培养趋于单一的现状,建构了以“概念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一个个主题概念实践探究学习活动,提升小学生的综合学习力。[3]
(2)“主题式”学科教学
主题式学科教学多以综合实践活动与单科学科教学融合为主,主要体现在中小学一线教育者的实践研究。各中小学开始在阅读、写作、数学、科学、德育教育、信息技术、健康和体育等领域内开展主题统整的教学试验与研究。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满足主题学习的需要,出现了大量的支持主题学习的主题资源库。例如,美国密苏里大学建设的主题资源库、个人开发的主题资源库等为主题学习的开展和应用提供了便利。
(二)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现状
1.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做出了这样的界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注重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与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其设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的精神和综合实践的能力。[4]
2.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
Heidi Hayes Jacobs教授在1989年出版的专著《交叉学科课程:设计和执行》中,总结了主题式课程设计的步骤:选择组织中心,以作为课程的焦点;脑力激荡的联想,让师生们从不同的学科领域来探索组织中心;建立引导性的问题,以作为单元学习的架构、范围与顺序;设计活动以供实施。
从横向上看,综合实践活动文本的设计应以《指导纲要》为依据,围绕“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等维度设计主题,主题的内容应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三大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体现活动的综合性。从纵向上看,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设计应将《指导纲要》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加以分解,根据学生的不同年段或不同阶段分设不同层次的目标,体现目标要求的逐步提升和活动难度的逐步加大。[5]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反映时代发展的需要;2.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3.考虑主体的教育价值;4.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色。[6]
现有研究显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设计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立足于学校特色、地方资源去开发活动主题;二是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经验来设计和实施课程活动,促进学生参与度;三是以拓展学科知识领域为目的设计主题活动。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程度很高的课程,它具有超越严密的知识体系、分门别类的学科的界限。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的综合性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逐渐成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活动的起点和中心。[7]
(1)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在现有的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中,多数属于一线教育者的实践研究成果梳理,中小学校各学科教师为提升学生兴趣、改善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的现状、改良课堂评价激励机制,在学科教学中积极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综合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方式在单一学科教学中得到渗透。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多方面的学科内涵,面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现实投入,实现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达到真正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索精神、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2)综合实践活动在德育教育中的运用
南平实验小学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少先队体验教育相整合,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少先队体验教育的结合找到了生长点。整合的有效实施,使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和少先队体验教育有了更广阔的前景。[8]
(3)综合实践活动在学校特色建设用的运用
浙江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街道金家漕小学从2004年引入小手球项目并作为学校特色发展以来,在近几年的特色创建与发展中,看到了综合实践元素的非系统、非课程性显现。在学校特色建设的良好形势下,立足学生发展的要求,依托学校特色挖掘有效的课程资源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体现新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互补与深化,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品质。[9]
4.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就是依据一定标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方面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过程中关注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性,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与开放性特征,注重评价过程中或结束后对实践活动的自我反思,达成以评促发展。[10]
(三)关于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教学必然关联的相关研究
1.课程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要求两者的融合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使学科内部的分化更加精细,另一方面也使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综合。专家预言,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是当代科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可以说21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而课程要反映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并促进知识的再生产,就必须纳入一些重要的综合性知识,就应重新合学科知识,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可以说课程的综合化是现代社会科技综合性加强的必然。[11]
课程综合化的发展必然要求在学习内容及学习内容的组织方式上有所革新,必然要求新的学习方式的出现。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相关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能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影响学生学习习惯,还能延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融合的主要策略有:教育教学理念的融合,教材处理方式的融合,课堂教学方式的融合,学生学习方式的融合,教学评价方式的融合。[12]
江苏仪征市月塘中心小学通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整合信息技术,开展主题探究式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结合班队活动,开展情感体验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合其他学科,开展“大课程”教育的实施策略,其实践尝试证明,综合实践活动与多种学科的整合是学生提高多种能力的前提。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创新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能够使各学科之相互促进提高,加强综合实践课程与学科间的融合互动,既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实施,又有利于学生素质的不断发展,是当前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力抓手。[13]
(四)研究述评
1.国内外关于“主题式”“综合实践”研究的基本结论。
(1)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是当今各国课程改革下学习方式发展的潮流。
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同样担负着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任。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可以分为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设计性学习、参与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等。不论是与传统分科课程、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比较,还是与新课程中其他课程的学习方式比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特殊意义。
(2)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亮点和难点,这已经是教育界众所周知的事实。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所以成为亮点,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承载了最能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课程改革的精髓与理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所以成为难点,一方面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出现对于一线实施者来说相当的突然和陌生,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对实施者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研究者。
3)关于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的现有研究梳理。
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的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狭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组织,包括活动主题的选择、活动的实施、活动效果的总结,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评价领域的研究则不够系统,而现有研究中呈现出的活动主题往往是零散的,大多是一线教师经验总结式的研究,缺乏相应的理论根基。
构成综合实践课程的各主题之间虽然体现了《指导纲要》中“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人与文化”的相关主题设计,但这四大主题之间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没有形成具备一致课程目标的体系。涉及狭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或者说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学科教学的相关研究,往往仅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某一学科课程,也就是说,现有研究中缺乏以宗旨一致的系列主题为内容、以真实情境的实践活动为载体、能实现各学科之间广义综合的实践课程。
2.存在问题分析
纵观国内外关于“主题式”、“综合实践”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虽然最近十年发展迅速,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
(1)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作为课程组织结构的“主题”,而这种含义的“主题式”比较适合课程编制、课程理论的表述,而对于课程实施并未涉及,也非常不利于在中小学实践中付诸实施。
(2)尚未从中小学实践需要的视角,以更便于操作的“主题式”形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启迪学生终生受用的智慧,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奠基。
(3)主题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泛化现象,对主题教学的理解仅停留在教学方法论上,造成教学形式模式化,教学资源缺乏生命力,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
(4)在中小学实施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缺乏理论指导,导致实践过程问题频出,一线教育工作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评价上不知所措。
(5)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中,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实际教学中对学生个体差异重视不够,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管理、文本等实施素材的开发和运用还有待改进。[14]
3.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基于当前我国中小学综合实践的实际,从综合实践与学科教学的交叉领域,两个问题最值得深入研究:
一是从启迪智慧的视角、从中小学校园和地方资源的有效利用的视角,开展实践探索,有利于深化当前的中小学综合实践研究;
二是在主题式综合实践中,探讨综合实践与学科教学统整,进而融为一体的相关问题,旨在深化学科教学的综合价值,聚焦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
总之,本研究将重点放在实施上,属于实践研究,目标界定在利用主题式教学的方式、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形式,去研究小学各学科教学的综合实施。这种对于课程实施的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对小学教学实践具有更大的实践价值。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实践探索,形成以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实现多学科统整的操作方法,积累具有地方特点和东师烙印特色文化的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下的各学科教学案例。
2.通过课题研究,拓宽教师的知识根基,激发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发挥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实施者和创造者的积极作用。
3.通过实践体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平台,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使学生初步养成自主、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全的身心、初步的社会责任感、向上的精神与创造的激情,最终启迪学生终生受用的智慧。
(二)研究对象
1.本校小学部的全体学生。
2.本校参与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教师。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件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