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区级课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网站 > 区级课题 > 基于学生生命成长构建家庭体育活动体系的实践研究 > 理论学习

核心素养

来源:原创  发布人:孟令翅  发布时间:2017-02-21  浏览次数: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发展不是凭空捏造的,那么,它是怎样由来的呢?从其发展过程与趋势看,核心素养研究是一种持续的多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的集成。近年来,受到国际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大体涉及“人格构成及其发展”、“学力模型”和“学校愿景”研究三大领域,而这三大领域,也启发了我们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1)发现人格发展的法则。

基础教育的使命是奠定每一个儿童学力发展的基础和人格发展的基础,而人格发展的研究是首要的。人格结构说主张,人格由四层要素组成,形成金字塔结构:第一层是志向,包括冲动、愿望、兴趣、能力倾向、理想、世界观和信念等;第二层是经验,包括知识、技能、熟练和习惯等;第三层是反映,包括情绪、感觉、思考、体悟、感情、意志和记忆等;第四层是气质,包括性别特质、年龄特质、病理学变化和身体变化等。也有把世界观、思想和道德的基本信念视为人格核心的人格学说。众多的人格学说可以为我们思考基础教育实践的指针,提供思想资料。我们期待于学校教育的是,从儿童人格成长的角度,不是局限于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有长远的展望,寻求课程与教学的改进,思考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格的结构与发展研究所引出的发展法则,为界定“核心素养”提供了基本视点:人格并不是个体心理机能与要素的简单总和,而是相互关联的内在条件的总体,这些要素交互作用,使得人格不断形成新的品质;人格并非单从个人自身之中就能求得诸要素之依据,它是受自然的、社会的条件和具体的、历史的条件所制约的一种存在;人格并不是仅受周遭外在条件所制约的,而是能动地作用于自然与社会乃至个人自身,从而展开创造性变革的一种存在;人格并不是脱离社会集体的个体存在,唯有介入社会、集体的关系之中,才能作为社会地、集体地行动的个人而存在。

2)学力模型研究学说。

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众多国家把强调“国民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视为国民教育发展的基因,而学力模型研究就是要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等研究,都是学力模型研究的适例。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根据日本学者恒吉宏典等主编的《授业研究重要术语基础知识》,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学习场所习得的、以人类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为基轴而编制的教育内容,与生存于生活世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为关键能力的内核”。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核心素养也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它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决定这种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要素,在于教育思想的进步与教育制度的健全发展

3)学校愿景研究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根据日本学者恒吉宏典等主编的《授业研究重要术语基础知识》,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学习场所习得的、以人类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为基轴而编制的教育内容,与生存于生活世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为关键能力的内核”。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核心素养也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它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决定这种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要素,在于教育思想的进步与教育制度的健全发展

4)五大支柱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强调,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也需要核心素养。终身学习的五大支柱即素养彼此关联,同时涉及生命全程与各种生活领域:学会求知(learring to know),包括学会如何学习,提升专注力、记忆力和思考力;学会做事(learring to do),包括职业技能、社会行为、团队合作和创新进取、冒险精神;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包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同理心和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包括促进自我实现、丰富人格特质、多样化表达能力和责任承诺;学会改变(learning to change),包括接受改变、适应改变、积极改变和引导改变。

(5)关键能力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5年提出,知识社会要求三种关键能力:第一种关键能力是交互作用地运用社会、文化、技术资源的能力,包括运用语言、符号与文本互动的能力,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的阅读素养、数学素养;运用知识、信息互动的能力,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的科学素养;运用科技互动的能力。第二种关键能力是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人际互动的能力,包括同他人建构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管理与解决冲突的能力。第三种关键能力是自立自主地行动的能力,包括在广泛脉络情境中行动的能力;设计并执行人生计划、个人计划的能力;表达并维护权利、利益、责任、限制与需求的能力。

6)美国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2002年美国制订了《“21世纪素养”框架》,2007年发布了该框架的更新版本。美国“21世纪素养”框架以核心学科为载体,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素养要求。(1)学习与创新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2)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3)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和自我指导、社会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胜任工作的能力、领导能力和责任能力。

7)国内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状况。

2014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我国的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因此,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就国际上长达20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解决好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核心素养也就成为一个统帅各国教育改革的上位概念,引领并拉动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

我国国内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20144月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支出:必须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每个学校、每位老师都必须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强调,老师的心中要装着学生,要清楚每一位学生适应未来发展应该具备的素养,改变过去“以知识为中心、教材为本位”的教学格局,要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素养联系在一起,学科素养不只是学科能力的体现,更重要的是态度、价值等综合能力的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1)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2)国家认同。(3)国际理解。(4)沟通与合作。(5)生命健康。(6)学会学习。(7)主动适应与创新。(8)语言、符号与表达。(9)科学、技术与应用。(10)人文与审美。

2、研究意义

1)立德树人。20144月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提出了要确立与教育教学相配套的人才培养体制。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表示,信息化时代下,价值塑造应是所有育人工作的第一位。他说,现如今开放、多元的时代使得西方世界渗透对中国和平演变的思想比任何一个时期都严重,没有文化认同就没有国家认同,因此我们必须要让每一位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坚实的中华文化底蕴、拥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2)引导学校开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从学校体育实际出发,开展校园体育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形成学校体育办学特色和地方学校体育发展特色;

3)根据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促进武进地区中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整体提高;

4)建构发展武进区中小学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整体框架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健身,最终发展,形成学生的体育运动特长和爱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和运动体能提高,使学生能掌握一至多项运动技能;

5)整合学校和社区的学校体育资源,为中小生体育活动服务,促进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学校与家长的关系,更健康和谐地发展;

6)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综合素养营造氛围、提供机会。

学校体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同样需要抓住体育教育的本质,培养学生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调查发现:1、学生方面。在中国近30年经济水平持续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与生活水平提高不和谐的是中国人的体质健康水平正在不断地下降,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令人担忧。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反映心肺功能的肺活量指标持续下降。在反映青少年健康体能方面的速度、爆发力、上肢力量等身体素质,除反映速度素质的50米跑成绩下降幅度较小外,其它方面身体素质的下降幅度都较明显。同时,由于学生运动时间不足和荧屏时间增加,也影响了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据有关统计表明,武进地区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与学生的体质状况发展也很不平衡。                  2、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区体育教师在工作中能吃苦,愿出力,敢挑重担,但在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以及通过教科研活动,着力解决体育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教学水平方面有待提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有一批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教科研能力好的体育学科领衔人。正是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开展“推进区域学校体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高的研究”的课题,围绕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开发课程体系、提升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评价改革等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努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质等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促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理论分析(有关概念界定,理论依据,研究动态,本课题创新之处等)

“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核心素养”是指人们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能力和道德。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社会参与、生命健康、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集中反映了体育与健康学科特征的独特品质和关键能力。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构成。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运动能力分为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是从事生活、劳动和运动所必需的努力,专项运动能力是参与某项运动需要的努力。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健康行为包括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作息和卫生习惯,远离不良嗜好,预防疾病,保持良好心态,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促进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体育品德包括体育品格、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三个方面,体育品格包括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体育精神包括自尊自信、意志顽强、超越自我、勇于进取;体育道德包括公平正义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