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区级课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网站 > 区级课题 > 小学生校园新生活构建的实践研究 > 课题概览

《小学生校园新生活构建的实践研究》方案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金花  发布时间:2021-06-29  浏览次数:

小学生校园新生活构建的实践研究》方案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背景和意义

校园新生活是基于我校“每一天都是新的”办学理念提出的,前期我们对本校部分学生的校园生活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的总体校园生活还有待于提高,一些学生在学校中没有感受到校园的乐趣,认为学校就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校园只是校园,没有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个别学生还存在身心疲意,精神不振等状态,对校园以及所在班级没有归属感。学生的校园生活虽然以不断的 重复为表面特征,但其内涵具有生命的自主性、丰富性和动态生成性。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校园新生活就是要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它包括学生在班主任老师指导下自主策划、参与校园生活、班级生活的管理。

构建校园新生活,旨在改变学生的现有校园生活状态,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态,建构发展性的校园。小学生校园新生活的构建,为构建校园新生活研究提供方向与依据,同时,还让学生初步形成创生性的行为方式、灵活的思维方式、生成性的精神品质与终生学习能力,实现学生新的发展。

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充分挖掘、有机转化、努力提升校园生活的育人价值,全方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进一步加快教师专业发展进程,进一步推动学校改革的纵深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通过研究美国学校教育现状,寻找校园新生活构建的变革模式,发现在校园重建教育改革方面美国经历了六次浪潮,可以为校园新生活构建提供国外研究的参考。第一次改革浪潮:“新课程” 运动(20 世纪 50 年代) 。丹妮·里威奇(Diane Ravitch)教授在《走在十字路口的美国教育:1954 1980》一书中描述:“政府官员一再表示了对科技领域研究人才缺乏的关注 ……” 。由于政府的重视,于是,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 确立了以培养高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新体系,构建了新的校园模式。第二次改革浪潮:促进教育机会平等运动(20世纪60年代) 1965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初 、中等教育法案》 。该法案要求根据各学区贫穷儿童的数量分配资金,通过为小学、初中学生提供课本、器具和实物来确保贫困生有足够的学习资料,资金由各州和地方政府控制。在整个60年代,教育的主要目的变为消除贫困和种族歧视,新科学和数学课的讨论让位于补偿性教育和基础课程的提议。这些变化为贫困儿童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途径以促进他们基本技能的发展,让更多的孩子走进校园。第三次改革浪潮:“恢复基础”(Back to Basics) 运动(20 世纪70年代) 1972 年,国会通过了禁止性别歧视的《教育修正法案》。1975 年,由福特总统签署了《全体残障儿童教育法案》,以保证残障儿童接受免费、适当教育的权利。第四次改革浪潮:学校重建运动(20世纪80年代)在这场运动中,各州制定了较高的毕业要求,统一了课程的管理,增加了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考核,提升了对教师的资格要求。全国各学区进一步强调计算机知识、家庭作业和基本技能。第五次改革浪潮:教育选择与国家标准运动(20 世纪 90 年代)其着眼点是强调教育的国家标准。特别是它影响了教什么、如何去教、学什么、如何评价的问题。第六次改革浪潮:学校教育与工作需要相结合运动(2000 年起) 这次运动的教育目标包括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场所顺利过渡、信息技术的培训以及强调批判性思维 、解决问题能力 、决策能力 、团体合作的课程设置以及雇主认为今日 、未来雇员应有的技能等方面。这使得在美国,家长 、社区与企业参与教育的热情日益直接和广泛,他们在参与教育的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变了学生在学校的生活状态,学生除了掌握阅读 、写作和计算等基本技能已经远远不够,学会学习、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思考、自我管理、目标制定、就业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团体合作等技能愈显重要。马健生在《简论美国重建学校运动及其动力》一文中从经济发展的推动、政治秩序变化的产物、社会文化教育观念的变革和美国社会问题的需要四方面对重建教育运动的动力原因作了分析。卢海弘在《美国"重建学校 "模式浅析》 一文中,主要从全球经济一体会形势下各国竞争加剧,美国由工业社会过渡到信息化社会产生了对教育的变革需求,以及针对以往教育改革不尽如人意几个反面来分析美国学校重建兴起的原因。这些研究现状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实践思路和方向。

实践研究状态:

布里科拉奇学院(Bricolage Academy)是一所新的、多样化小学,融合学生背景和教学方法,对来自各种背景的儿童教授基本的生活技能,如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计划和管理思维。它建设一种新的地方教育 —— 公平、多样的创新教育。通过尝试和游戏来学习;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者,让他们有能力改变世界。

汉利小学是孟菲斯五所 Aspire 公立学校之一。1998 年开始在低收入社区开办和运营小型但高质量的特许学校,免费帮助滞后的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培养高效的教育工作者,与其他有远见的教育工作者分享成功经验,并促进美国公立学校进行变革。它致力于实现每个孩子的愿望 —— 包括上大学 —— 都能实现。该校推出的特色学院提供丰富的以 STEM 为中心的教育,利用个性化技术丰富学习,培养计算机编程技能。

国外理论现状:

通过EBSCO文献检索“School reconstruction”“Campus life”等词语发现,关于小学校园重建理论研究在国外几乎是空白,关于校园生活的研究文章有5539篇,主要围绕大学校园,科技、智能在校园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肯尼亚的托马塞在《当代校园生活:转型、狂热的管理主义和学院派》文章中深入研究了教育管理系统的怪癖,展示狂躁管理是如何对教学、研究、科学和推理产生负面影响的,提出必须控制,改变学校环境以保持学院的本质。美国的汉密尔顿·劳拉和程·西蒙在《希腊化:校园生活的组织和班级为基础的毕业差距》中指出“制度安排决定了特定学生的互动方式和互动对象、资源在学生之间的流动,以及潜在的毕业率的阶级差异。”谢弗,玛丽·贝思在《通过校园生活体验促进大学入学准备》中指出“想象和思考未来的能力提供了一种基于认知的动机来源。动机和认知之间的这种概念联系构成了一种自利的未来凝视。正如马库斯和努里乌斯(1986)所解释的,个人对他们可能实现的东西的自我认识是动机,以为它是特殊化和个性化的;它起到了框架行为和引导行为的作用。同样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最吸引中年级学生的学习环境。”由此作者提出建议学校环境中进行真正的入学体验,让学生有机会对未来的生活产生理解。保加利亚学者Vogel,Dalena 在《校园生活:外部因素对学生情绪健康的影响》中对教育环境、心理健康、情绪反应、压力变量等进行了个案研究,提出学生情绪幸福感对学业成绩和校园生活体验的影响。英国学者贡劳格森·奥伦和沃基·丹尼尔在《为改变学术和校园生活而发展一种公共精神语言》中提出我们可以借鉴Ken-Wilber的积分理论,在教育中推进项目工作,改进校园生活,为此创建一个概念框架项目。

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知网搜索关键词“学校重建”文章122篇,“校园生活”文章2183篇,搜索“校园生活建设”没有相应的文章,相关联的词有“校园生活”65篇,“和谐校园构建”4篇,“构建和谐校园”27篇。

郭玉琴(2017)在《整体·自主·丰富——打造学生校园新生活》指出:打造学生校园新生活:要回归学生发展的立场,用整体策划的思维方式,改变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给学生提供自主创造日常生活的时空,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引领学生走向真实的社会,在家庭、社区丰富的资源共享中,引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李正涛(2019)在《构建校园新生活:从思维方式的改变开始》指出:将“价值观改革”与“思维方式改革”同时作为改革的起点,形成“双轮内生驱动式”的学校改革格局,并以此为基础,努力创建“学校教育新生活”和“校园新生活”。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两者都是学校改革的原点,即“价值观原点”和“思维方式原点”,如果价值观不对,思维方式错了,再好的教育技术、方式和方法,都难以发挥其正面和积极的作用。

在上述的文献中,多数情况下是对教育者的思维方式的改变提出了要求,缺乏对新校园生活构建方面的具体内容研究,可借鉴的成果更是屈指可数。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我们发现,我校学生对校园的整体环境满意度一般,他们希望环境的布置能不断更新,激发他们的兴趣。一些学生对下课时间的生活觉得很无聊,除了看课外书,做作业,觉得不知道做什么,个别学生还会进行打闹。部分学生对班级生活班级活动也提出了看法:认为班级目标模糊甚至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班主任的管理过严过松都给班级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开展的班级活动很多都是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等,没有序列性的活动,没有与时俱进,缺乏创新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觉得对小学生校园新生活的建构势在必行。

研究价值

(一)全面提升师生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校园生活包括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在内的一切活动,它是师生最重要的生活内容与生活方式。有什么样的校园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师生生活质量。重建学生校园生活可以改善师生的校园生活方式,提升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

(二)不断深化学校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我校在“每一天都是新的”的学校文化引领下,推进学校的整体变革和内涵发展。学校“每一天都是新的”的文化核心指向“主动、创造”,更是学校培养未来新人最核心的品质素养追求。这一追求也融通贯穿于学校课程建设、学生活动、师生发展多个领域,统整有机入师生日常生活中。这也要求班主任进行角色的转变,能通过建构学生校园新生活,进一步促进师生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三)努力增强学校辐射能力的必然要求

基于学校持续变革实践所取得显著成果,课题主持人金花老师担任“经开区名班主任培育站”的领衔人,学校就自然成了名班主任培育站的重要活动基地,为了进一步发挥辐射作用,引领租用,带领班主任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突破自我,为学生营造新的校园生活也成为了必然。

 

 

 

文献参考:

谢德华:《以专业生活重建促进班主任共同发展》[J].中小学德育,2018(12):59-62.

王忠良:《公民教育:校园生活的重建》[J].中国教师,2017(S2):177

郭玉琴:《整体·自主·丰富——打造学生校园新生活》[J].江苏教育研究,2017(28):28-31.

二、概念界定

校园新生活:校园生活是指包括课堂学习和校园活动在内的一切师生活动,包括常规教学和节点活动。校园新生活是基于我校“每一天都是新的”办学理念提出的,是指把校园从学生的学习场所转向学习、生活的场所。学生的校园生活虽然以不断的 “重复”为表面特征,但其内涵具有生命的自主性、丰富性和动态生成性。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校园新生活就是要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它包括学生在班主任老师指导下自主策划、参与校园生活、班级生活的管理。

小学生校园新生活的构建:本课题以小学生校园新生活构建为主题来设计活动,将从小学生的校园环境、学校及班级活动、课余时间等对学生的校园生活进行建构,从时间、空间、学生的主体参与性等,给学生支持体系,从理论层面到操作层面上定位,形成新的校园生活。前期我们对本校部分学生的校园生活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的总体校园生活还有待于提高,一些学生在学校中没有感受到校园的乐趣,认为学校就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校园只是校园,没有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个别学生还存在身心疲意,精神不振等状态,对校园以及所在班级没有归属感。构建校园新生活,旨在改变学生的现有校园生活状态,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态,建构发展性的校园。小学生校园新生活的构建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应基于区域、学校教育发展现状,准确把握现阶段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学校实际,特别是学生发展的程度与学生现有的生活状态,为构建校园新生活研究提供方向与依据。同时,还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创生性的行为方式、灵活的思维方式、生成性的精神品质与终生学习能力,实现学生新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

(一)对小学生校园新生活构建课题的文献研究和现状调查。通过文献研究,了解目前国内外该领域对学校校园生活的研究成果和不足,找到研究的着力点。通过对小学生当前校园生活的调查,了解他们的现状,为后期的实践提供依据。

(二)针对小学生校园生活的调查分析,了针对他们对校园生活不满意的地方,从校园环境、班级活动及在校课余时间等方面对小学生校园新生活的内容进行构建,设计师生高质量的校园生活。

(三)通过研究,探索校园新生活的实践策略:从空间的构造,时间的提供,学生组织的参与,新生活支持体系的研究等构建学生新的校园生活。

四、研究内容

(一)对小学生校园新生活的文献研究

以个体自学、任务驱动等形式学习有关小学生校园新生活相关的文献进行学习研究,把握研究的方向和价值,了解国内外校园生活研究动态与研究成果,对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研究,形成学习心得或反思;

(二)对当前我校小学生校园生活的调查分析研究

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了解学生师生的需求,形成调研报告,为后续研究提供科学的基础与思路。

(三)对构建小学生校园新生活的研究

1校园新生活主题活动的设计。根据对我校小学生校园生活的调查,设计出符合小学生校园新生活的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归属感。

2空间的构造:小学校园空间,大到操场小到教室,如果只是原始单一的使用功能,充其量只是装载活动的容器,无法真正触动人心,因此我们将根据学生的生活需求来构建校园空间。构建新的校园环境,学校即社会,学校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经验的改组与改造,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活氛围,条件等来实现校园环境的构造。构建新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在班级环境布置中发挥自主创新的能力,让黑板报、宣传橱窗等成为会“说话”的墙壁,通过班级环境所表达的语言感染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学生在这种语言“氛围”中就能产生良好的内心体验,从而使这种“体验”能够成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良好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3时间的提供:进一步丰富学生校园生活需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为学生设计美好的校园生活指南,有方向的学习生活。从大课间、中午休息、运动时、放学后等同学们关心的各项校园活动时间,都要安排到位,如大课间安排足球、篮球等体育运动项目,放学后安排阅读、书法等。构建结构化、系列化的校园生活,从学校、年级、班级三个维度构建内容丰富的学校生活,结合家庭、社区等资源促进学生成长,包括综合实践、特色项目研究活动等。年级层面打造年级独特文化,班级层面通过岗位建设、社团开展、主题活动等给足学生自由实践的实践,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

4学生主体性参与:当今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将进行小岗位建设,给学生若干组织,如社团、俱乐部等,设计不同的项目,依托项目研究,实施教育渗透,构建学生的校园新生活,促进学生个体及整体素质的提高,提升学生校园新生活品质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发展。

5学生校园新生活支撑体系研究:教师的引导、帮助食堂后勤服务的保障等。

四)寻找构建小学生校园新生活的策略的研究

 在行动研究中,基于学生年段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在五育并举理念下创新实践,探索构建小学生校园新生活的策略方法,使之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更有意义的校园生活。例如通过特色文化墙、流动墙的评比改变学生单一的生活环境。通过对低中高年段序列性建构学校大型活动、班级主题活动,创新活动方式和内容,改善学生的校园生活;通过合理的时间与空间的安排,高效利用小课间,让学生自主设计新颖有趣的课间操、课间小游戏及更多接近学生生活的课间活动等丰富课余生活,挖掘、转化、提升校园生活的价值,构建师生和谐的校园课间新生活样态。

五.研究方法、思路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在研究过程中,重视论文、期刊、著作以及会议纪要等文献资料的运用,以积极借鉴国内外关于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经验与理论,例如:在研究过程中运用方法,思想方面是如何构建的,研究的具体变动情况和取得的结果。使得自己的研究能够避免或出现失误和偏差,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2.调查研究法

以学校各班学生和班主任为对象,对学生的学情、教师特长以及校园生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依据和现实起点,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和改善师生关系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3.行动研究

通过建构学生校园新生活的实践研究,具体分析教师在学生校园新生活建构中所起到的作用,不断地发现、分析、解决行动过程中的新问题,在行动中落实和调整方案,形成经验。

4.个案研究法。

我们将按照计划开展课题研究,追踪实施过程中的典型个案并作进一步的分析与总结。了解该生在构建校园新生活后有哪些改变,对其成长起到的作用。

(二)研究思路:

1.前期做文献研究,对国内外的对于学生校园新生活研究做全面学习,特别是学习有关学生校园新生活方面的著述以及文章,丰富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借鉴成功的实践经验,寻找合适的实施策略体系。

2.前期还必须做大量的现状调查,对小学生校园生活现状进行摸底调查,了解他们在对校园环境,班级活动,课余生活等真实的现状,理清问题范围。

3.根据调查报告,确定小学生校园新生活构建的内容,大量进行实践研究。

4.以校园新生活为主题设计活动,从空间的构造、时间的提供、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校园新生活的支撑体系等方面考虑,确定研究内容。

5.在大量的实践研究中分析得出构建小学生校园新生活的方法途径,了解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变化。

六、研究步骤

一、假设论证阶段20214-20219月)

成立课题组,学习有关理论,查阅小学生校园新生活的有关书籍,学习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分类评价理论的已有成果;检索国内外小学校园生活发展与改革现状,搜集国内外杂志、著作、会议纪要等文献资料通过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校园生活的现状,明确研究思路,填写课题申报书,制定研究方案,为课题的申报立项做好充分准备。

二、 实践推广阶段20229-20239月)

进一步细化研究方案。确定各自分工,制定课题研究的相关章程,进行实践探索,从空间的构造、时间的提供、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校园新生活的支撑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设计师生高质量的校园生活。阶段梳理,准备中期评估。中期评估后进一步调整方案。

三、总结提炼阶段202310-2023.12

收集、整理学生校园新生活建构的资料:如案例、论文、个案等,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鉴定的准备工作。

 

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校园新生活是校园新生活是基于我校“每一天都是新的”办学理念提出的,是指把校园从学生的学习场所转向学习、生活的场所。作为主体的学生主动参与到校园生活班级管理中来,让校园生活具有生命的自主性、丰富性和动态生成性,以此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小学生校园新生活的构建这里主要指:构建新的校园环境,学校即社会,学校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经验的改组与改造,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活氛围,条件等来实现校园环境的构造。进一步丰富学生校园生活需要提供足够的时间。结合小岗位建设,给学生若干组织,如社团、俱乐部等,设计不同的项目,依托项目研究,实施教育渗透,构建学生的校园新生活,促进学生个体及整体素质的提高,提升学生校园新生活品质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发展。学生校园新生活支撑体系研究:教师的引导、帮助食堂后勤服务的保障等。

可能的创新之处:

1、当前对小学生校园生活的研究有一些,但并不多,本课题旨在原来的校园生活的基础上,能构建新的校园生活,具有独特之处。

2、当前,国内外对于小学生校园新生活探索的实践不多,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更是寥寥无几,本课题研究试图通过构建小学生校园新生活内容的研究,提高学生校园生活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八、成果形式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责任人

阶段成果(限5项)

《关于小学生校园生活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2021.5

周文君

赋予仪式教育新的内涵,丰富学生校园新生活》

学术论文

2022.3

金花

《构建小学生校园新生活》案例集

案例集

2023.8

杨军









最终成果(限3项)

《小学生校园新生活构建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研究报告

2023.9

金 花

《小学生校园新生活重建的实践研究》相关论文

学术论文

2023.12

朱雪婷

《挖掘育人价值,改变学生班级生活》相关论文

学术论文

2023.12

周文君

九、研究分工及保障

(一)分工:

金花、张玲老师主持,整体策划组织协调,组织对成员理论培训、实践指导。周文君老师等负责前期的学生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其他成员负责实践研究、调查分析、整理过程相关资料,撰写相关论文、报告等。

(二)保障:

1.骨干引领   

本课题主持人是常州市特级班主任,有着二十八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擅长开展各种学生活动,多篇班主任论文发表,参与过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小学班队主题活动的开发与实践研究》,《通过岗位建设,提高学生责任感的研究》等课题已经结题。 本课题成员有1位是学校德育主任,有着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和班主任培训经验,对理论的指引也能起到保障作用。

2.人员保障

本课题组成员是一批敢于拼搏、勤于探索的骨干班主任教师组成,其中还有来自其他学校的骨干班主任加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他们在市区德育论文、班队活动比赛评比中获奖。

3.制度保障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的方针。为了保障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拟定了《戚墅堰东方小学教科研制度》,并且以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更行、完善,为学校各学科、各领域开展研究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学校还加强了顶层设计,在《戚墅堰东方小学温馨小家建设章程》《戚墅堰东方小学绩效考核制度》《戚墅堰东方小学岗位晋升制度》都对教师从事教科研提出了明确的标准以及评价。

4.硬件保障

为了开展学校教育教研的需要,学校教师每人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研究人员可以方便地上网查阅资料、沟通交流、互动学习等。现有一个藏书近百万册的图书馆,教师专业性书籍丰富,且更新较快,课题组老师课可以以此为资源给自己充电。

    5..经费保障。

学校会按照江苏省教育科研规划办的有关章程,设立专项经费,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并且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严格管理研究经费,以保证经费规范使用,落到实处。

6.多方支持

学校历来重视对班主任的培养,会从制度和经济等全面支持课题组的研究,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以提高班主任的研究能力。